第五册第二课王叔远核舟记.DOC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册第二课王叔远核舟记

第五冊 第一課山中避雨 ※阿慶  豐子愷   我的故鄉石門灣雖然是一個人口不滿一萬的小鎮,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農民出街做買賣,非常熱鬧,兩條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個商賈輻輳的市場。我家住在後河,是農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數農民都是乘航船來的,只有賣柴的人,不便乘船,挑著一擔柴步行入市。 賣柴,要稱斤兩,要找買主。農民自己不帶秤,又不熟悉那家要買柴,於是必須有一個「柴主人」。他肩上扛著一支大秤,給每擔柴稱好分量,然後介紹他去賣給那家,柴主人熟悉情況,知道那家要硬柴,那家要軟柴,分配各得其所。賣得的錢,農民九五扣到手,其餘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錢。農民情願九五扣到手,因為方便得多,他得了錢,就好扛著空扁擔入市去買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帶的柴主人,名叫阿慶。此人姓什麼,一向不傳,人都叫他阿慶。阿慶是一個獨身漢,住在大井頭的一間小屋裡,上午忙著稱柴,所得佣錢,足夠一人衣食,下午空下來,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煙,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純熟,各種京戲他都會拉。當時留聲機還不普遍行,就有一種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聲機來賣唱,聽一齣戲,收幾個錢。商店裡的人下午閒,出幾個錢買些精神享樂,都不吝惜。這是不能獨享的,許多人旁聽,在出錢的人並無損失。阿慶便是旁聽者之一。但他的聽,不僅是享受,竟是學習。他聽了幾遍之後,就會在胡琴上拉出來。足見他在音樂方面,天賦獨厚。 夏天晚上,許多人坐在河沿上乘涼。皓月空,萬籟無聲。阿慶就在此時大顯身手。琴聲宛轉揚,引人入勝。潯陽江頭的琵琶,恐怕不及阿慶的琴。因為琵琶是彈弦樂器,胡琴是摩擦弦樂器。摩擦弦樂器接近於聲,容易動人。鋼琴不及小提琴聽,就是為此。中國的胡琴,構造比小提琴簡單得多。但阿慶演奏起來,效果不亞於小提琴,這完全是心靈手巧之故。有一個青年羨慕阿慶的奏,請他教授。阿慶只能把內外兩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給他。此人按字眼拉奏樂曲,生硬乖異,不成腔調。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慶的胡琴來奏,依舊不成腔調,只得廢然而罷。記得西洋音樂史上有一段插話:有一個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隻皮鞋底下裝四根弦線,照樣會奏出美妙的樂。阿慶的胡琴並非特製,他的心手是特製的。 筆者曰:阿慶孑然一身,無家庭之樂。他的生活樂趣完全寄託在胡琴上。可見音樂感人之深,又可見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為僧者,亦猶也。 一九七二年 (選自盧今、侯吉諒編《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海風出版社) ※關於胡琴 國樂器,是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造型精美,散發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我國古代樂器依製造的材質不同,分為金、石、絲、竹、匏、土、木、革八種,也就是所謂的「八音」。大致說來,「金」是指金屬做成的樂器,如:鑼、鈸、編鐘等;「石」指用石材製作而成的樂器,例如:編磬、磬等;「絲」乃指以絲絃為主要材質的絃樂器如:胡琴、琵琶等;竹」是指以竹管製作而成的管樂器,例如:洞簫、笛等;「匏」則指瓜類經過乾燥處理後製成的樂器,例如:笙、芋等;「土」類樂器則是以土坯燒製而成的樂器,例如:缶、塤等。「木」指以木為材製作的樂器,例如:木魚、拍板等;「革」是指以皮革為主要材質做成的樂器,例如:鼓、堂鼓等。 若依演奏的方式,則分為管樂、絃樂、打擊樂三類: 其中絃樂又可細分為:擦絃、彈絃、撥絃三種。擦絃樂器,又稱弓絃樂器或拉絃樂器,是指將馬尾裝置在細竹做成的弓桿,以摩擦琴絃,使之震動而發出共鳴的一種樂器。我們常見的擦絃樂器,主要是「胡琴類」。 「胡琴」這個名稱,在我國使用甚早,但在唐宋時期,均指的是由西域、蒙古、外國傳入中國的樂器而言,例如:琵琶、忽雷、箜篌等彈撥樂器統稱「胡琴」。最早使「胡琴」名稱見於宋代作家沈括所作的七絕《凱歌》其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書。」(《夢溪筆談》卷五)。直至元朝,胡琴這個名稱才正式代表現代所謂的擦絃樂器,例如:南胡、京胡、高胡……等。其形製《元史.禮志上說的:「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而後世的作法,則是以竹為筒,蒙以蛇皮,士設桿,桿末穿橫孔,貫以二軸,自軸至筒,張絃,再以竹弓張馬尾納二絃間,使之摩擦發聲。明朝末年廣泛應用於當時盛行的戲曲奏,和與其他樂器合奏演出。 〈摘錄自新國中國文動動腦〉 ※豐子愷禮讚 楊牧 豐子愷秉賦不凡,他又在一個傳統的藝術文學環境中成長受教育,師友的啟迪昭然彰著。他具備了文學家的想像力,藝術家的敏感;而且,他更一生保有無限的愛心和同情。豐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