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水文学原理Ch5章.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扬大水文学原理Ch5章.ppt

(3)菲利浦公式(半经验公式) 影响因素总的可归纳为供水和下渗能力两个方面。 下渗能力方面 (1)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水分物理性质; (2)下垫面条件、地形地貌; (3)人类活动。 供水方面 (1) 降水性质。 三、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三、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一)等雨强时的下渗 可分三种情况: (1) i >fp0,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下渗能力下渗; (2) i <fc,则整个下渗过程均按雨强下渗; fp t F R fp t F fp t tp i 关键:什么时候开始按fp下渗?这关系到降雨产流时间。 (3) fc<i < fp0 ,则先按雨强下渗,后按下渗能力下渗。 是tp 时刻吗?回答是“否” fp F 注意:只有按fp下渗时累积下渗量F与t才有以上关系,不按fp下渗,就不能按此线由t查F。 注意:不论什么情况累积下渗量F与fp都有以上关系,只要已知F ,就能按此线查出fp 。 当tp′时刻才产流, tp′=面积ABCD/i。 A B C D E t fp tp i tp′ fp F F i 若 fp~ F已知,则直接查fp= i 时的F,产流时刻= F / i 。 按fp下渗, fp从fp0降到i 的累积下渗量F=面积ABCD,即要F达到面积ABCD,i才正好等于fp。 可实际因为按i下渗。(0,tp)累积下渗量F=面积EBCD,故tp时刻不产流。 fp i t F R 例 题 Page ? * (二)变雨强时的下渗 (二)变雨强时的下渗 fp F i1 i2 i3 i4 i5 i6 i t 假设t=0时,F=0,且?t=1,则: Page ? * (三)坡度对下渗的影响 (四)其他相关因素 土壤颗粒粗细、初始含水率、孔隙;空气含量;水质;土壤中的化学、生物作用;地面覆盖物及耕作;温度作用; Page ? * 当降雨或供水结束后,除部分地面滞蓄的水分在短时间内供给下渗和蒸发外,土壤表面的下渗现象基本消失。 但是沿土壤剖面的水分下渗运动并未结束,水分继续运行的结果是使得水分沿垂向的分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水分的再分布。 四、土壤水分的再分布 总土水势 非饱和土壤中,总土水势=基模势+重力势 在饱和土壤中,总土水势=压力势+重力势 a.静态平衡下土水系统各种势的分布 例题1: A B C 静态平衡表明土柱内各点总势相等。 取0-0基准面: A点: ?PA=H ?gA=0 ?mA=0 ?A=H B点: ?PB= 0 ?gB=H ?B=H ?mB=0 C点: ?PC= 0 ?gC=H+h ?C=H ?mC=-h 考虑取1-1为基准面时各点的势。 0 0 h H 1 1 P-压力势; g-重力势; m-基质势 Page ? * a.静态平衡下土水系统各种势的分布 例题3:求以下处于静态平衡状态的土柱中各点势的分布 C B A Z ?g ?m 45° ?g(Z)=Z ?m(Z)= -Z ?(Z)= 0 分析:静态平衡表明土柱内各点总势相等。因A点总势为0,故土柱内总势处处为0。 基准面 a.静态平衡下土水系统各种势的分布 (三)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反映土壤水吸力(即基模势的负值,通常记为?m或?)与土壤含水率(?)间关系的曲线。 同种土样,在同一湿化(或干化)过程中: ?越大,分子力与毛管力越小, |?m|或|?|越小, ?m或?越大。 ?越小,分子力与毛管力越大, |?m|或|?|越大, ?m或?越小。 粘土 壤土 砂土 ? ?m (四)土壤水力特性的滞后现象 所谓滞后作用是指某个物理量y随另一因素x而变化,如果x增大或减小,y与x的关系是不可逆的(不重合)。而土壤水的基模势ψ与土壤含水率θ之间的关系就有滞后现象。 这一关系可由两条途径求得: 1、干化过程(θ减小):使用最初饱和的样土,不断降低含水量,使之逐渐干燥,在这个过程中,逐次测定含水量和毛管吸力。 2、湿化过程(θ增加):对开始干燥的样土,不断增加其含水量,从而测定ψ与θ的关系。 湿化 干化 滞后现象: 干化与湿化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研究意义? Page ? * 六、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a)土壤水分运动基本规律 (b)质量守恒原理 饱和土壤 非饱和土壤 饱和土壤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一)土壤水分运动基本规律 1、饱和土壤水流运动方程 饱和状态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