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七章 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部分(图7-1): 鼻咽部 气管-支气管部分 呼吸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等) 肺泡结构 电镜下分为: Ⅰ型细胞(扁平细胞) Ⅱ型细胞(分泌细胞) 肺泡巨噬细胞 肺泡孔 Lamber侧管 呼吸膜(图7-2) 血气屏障; 分为六层:表面活性物质、液体分子层、肺泡上皮细胞、间质、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 二、药物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 基本原理 药物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与机体对它的处置过程密切相关。 (一)吸收 1.气态化学物 气体毒性作用的形式,取决于它在呼吸道沉积的部位。如SO2;O3和NO2;CO和H2S 沉积部位,取决于它的水溶性(水溶性差的,沉积部位深) 吸收速度,取决于它的脂溶性(脂溶性强的,吸收快) 2.气溶胶 微粒大小 药物微粒或小滴(气溶胶)在呼吸道沉积的部位,主要取决于微粒大小。 微粒大小的描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和几何标准差(δg) δg :多分散气溶胶的一种度量; 计算方法:δg = 84.1%微粒大小/ 50%微粒大小 注意:沉积到呼吸道之前,微粒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如NaCl 沉积机制: 拦截:如纤维,取决于纤维长度 碰撞 沉降 扩散:微粒直径≤0.5μm 微粒大小与沉积部位没有十分明确的关系,大致如图所示(图7-3) 影响因素: 呼吸方式(安静呼吸时;运动时;屏气时) 气道直径(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吸入刺激性物质) (二)代谢 转化外源性化学物的酶系,如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 NADPH-细胞色素b5还原酶。 (三)清除 清除机制: 1)从呼吸道清除 微粒被清除到胃及胃肠道;淋巴管及淋巴结;肺的血管系统。 2)从机体清除 咳嗽;擤鼻涕 清除系统 1)鼻咽和支气管纤毛运输系统 粘液纤毛清除机制 2)肺泡运输系统 肺泡巨噬细胞 (四)蓄积 在肺脏富集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即为肺的蓄积作用,如百草枯。 三、药物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 分类及其机制 药物对呼吸系统损害的类型: 急性:表现为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作用和急性肺炎、肺水肿 慢性:表现为肺坏死、肺纤维化、 肺肿瘤等 (一)气道反应 部位:气管和大支气管 应用:支气管激发试验 (检测人或动物对一定量乙酰胆碱样药物敏感性) 参与介质:cGMP(鸟甘酸环化酶)、 cAMP(腺甘酸环化酶)、NO、组胺、前列腺素、白介素和P物质 特征性症状:喘气、咳嗽、胸部紧张感和呼吸困难 (二)肺水肿 是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动脉血气分析早期可有低O2、低CO2分压、严重缺O2、CO2 潴留及混合性酸中毒。 (二)肺水肿 部位:呼吸膜 机制: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增加 后果:肺结构和功能的急性损伤; 水肿消退后遗留的异常。 评价指标:肺含水量的测定 (三)肺纤维化 肺脏间质组织由胶原蛋白、弹性素及蛋白醣类构成,当纤维母细胞受到化学性或物理性伤害时,会分泌胶原蛋白进行肺间质组织的修补,进而造成肺脏纤维化;即肺脏受到伤害后,人体修复产生的结果。 病理学标志:肺泡间质中胶原纤维的病灶染色增多 部位:肺泡间质;小气道 (四)肺癌 可能机制: 1)活化的致癌剂或其代谢产物引起DNA损害; 2)活性氧引起DNA损害 研究手段: 1)肿瘤组织的检测; 2)人支气管细胞培养 呼吸道损伤的机制 1)沉积,直接作用 沉积部位是评估吸入物对人体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3)肺氧化性毒性机制 产生有害的活性氧自由基,导致一系列失调且有破坏性的氧化作用。 如O3、博来霉素、百草枯对肺的毒性作用,以及石棉纤维致癌、致纤维化作用。 肺毒性的介质 1)转化生长因子β(TGH -β )、肿瘤坏死因子α ( TNF-α )——肺纤维化 2)白介素-1(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5(IL-5)、白介素-8(IL-8)——肺上皮细胞的损害 3)前列腺素E2、白三烯 ——肺细胞内信号传导 4)细胞表面粘附因子 (1)博来霉素 肿瘤化疗药;可引起急性化学性肺炎和慢性肺纤维化,甚至呼吸衰竭 损害结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Ⅰ型肺泡细胞的坏死,形成水肿和出血,迟延性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增殖,最后肺纤维化使肺泡壁增厚 可能机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