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意境及艺术特色管窥.doc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意境及艺术特色管窥.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意境及艺术特色管窥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意境及艺术特色管窥 清水县贾川乡中学 毛一青 徐志摩是了不起的。他的《再别康桥》更以清淡、飘逸、典雅、缠绵而备受读者青睐。大凡略有文化根基的人,可以不知道徐志摩,但不能不熟知他的《再别康桥》。 一、《再别康桥》的意境是无声的、相对静止的 这首诗不是诗人对生活纯粹意义上的歌咏,而是诗人在深切体察了人生的底蕴后的独白。诗人是自言自语的歌唱,我们是自言自语的诵读,这是何等的微妙、默契!诗歌本不是诗人感情泛滥后的铺张浪费,而是作者激情达到变异后的自然流露和有序化定位,这首诗也不例外。《再别康桥》是诗人在极度忧郁和留恋的情绪中发出的低低的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桥是诗人“走”与“来”的一个驿站,是诗人挥洒激情和任性泼墨的空间,是触发诗人灵感萌动的诱因。“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终于启齿了,但他不愿让自己的歌唱惊动任何一处风景,哪怕是一处荒凉。“轻轻的”没有脚步声,连“夏虫”这种本该鸣叫的东西,“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选取的“金柳”、“夕阳”、“青荇”、“柔波”等意象本身是无语的,而诗人却不甘寂寞。他把自己火一样的激情和对母校的无限眷恋之情“轻轻的”泻出来,又“悄悄的”融入了康桥如画的美景中。全篇贯穿着一个“静”字,由意象虚化出的整个意境也是静若止水。无声胜有声,这是解读这首诗时应该遵循的一种秩序。否则,诗人是“轻轻的”亦或是“悄悄的”吟,而读者却破口大读,激动的差点休克了,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二、《再别康桥》艺术关照下的三种形式美 徐志摩是中国近代诗史上不可或缺的诗歌巨匠,他是继承并拓宽了现代浪漫诗歌领域的大师之一,他是一位高产诗家。在众多的“徐诗”样式中, 《再别康桥》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首。 全诗由七节组成,每节四行。诗行整齐,句式错落有致,具有一定的框架美——建筑美;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是通过色彩明丽的物象烘托的,诸如“夕阳”、“新娘”、“金柳”等,宁静清幽,斑斓迷离的意境,也正是由这些有色无声的意象组合而成。由此,这首诗在形式上还有色彩和线条美即绘画美;另外,《再别康桥》格调轻盈柔和、缠绵飘逸、回环跌宕、首尾呼应,读之朗朗上口,这是《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之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是这首诗的三大艺术特色。 难怪卞之琳在《徐志摩诗集·序》中说:“徐志摩从小受过旧词章的‘科班……在不少诗创作实践里,根据汉语白话的特性,发展出一种新诗格律的雏形。” 这是卞先生对徐志摩入木三分的评判。是的,徐志摩不是用洋文写诗的诗人,因为诗人知道,用洋文是写不出好诗的(偶然用之,只是艺术的需要而已)。 总结几句: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孕育诗人的摇篮。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是因为他能瞬间进入某种特殊的状态,然后,在冥冥中,隐去自己,让意象说话。徐志摩不是常人,是诗人。于是,他拒绝了现世的喧嚣,在深层的自我回归中,以灵感传达着艺术对人类的使命,挖掘自己对生活原初的真诚体验。艺术是他生命的底色,是他藕断丝连的精神脐带。艺术简直是他生命的全部。 作为“诗苑”的拓荒者,在他经历了三十五个春秋的磨砺之后,终于死了,死在一个冬天的风里。如同落叶,或许,是一次不可抗衡的飞翔。 3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