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中美细节:爱恨交织中好感占主流.docVIP

重温中美细节:爱恨交织中好感占主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温中美细节:爱恨交织中好感占主流

重温中美细节:爱恨交织中好感占主流 爱恨交织中好感占主流 1784年来广州开拓商业奇迹的“中国皇后”号上的美国商人,是现在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最早来华的美国人。那时的美国,还是刚刚独立建国、处于邦联体制下的松散的十三邦联合体,与1789年创始、一直延续至今的联邦制下的美利坚合众国,还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这之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鸦片战争后,“天朝”开始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面对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林则徐、魏源等极少数士大夫开始“睁眼看世界”,于是美国这个新世界的新国家才终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回首当时,我们的先人对美国完全是茫然无知。曾任广西、福建巡抚,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徐继畬,在1848年所撰《瀛寰志略》中,第一次把美国的国名意译为“米利坚合众国”,这与当时流行的花旗国、育奈士迭国、美理哥合省国等相比,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规范译名了。该书还第一次把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详细地介绍给国人,对他赞誉有加。作者还准确地看到了美国的州(state)与中国的“省”的区别,在行文中用“国”来表示,如阿甘色国(阿肯色州)、密士失比国(密西西比州),等等。 曾协助林则徐规划形势的梁廷枬在1844年著的《合众国志》,是第一本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的专门著作,对美国的总统制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是在这一“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潮中,中国人“发现”了美国这个新国家,而这个新国家是过去闻所未闻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曾翻译过一些介绍美国政治体制的资料。戊戌变法和辛亥时期,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都把美国当作一面外来的镜子,图谋维新或革命之道。孙中山的中华民国蓝图特别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都和美国经验息息相关,他晚年甚至在演说中提出要“把中国化为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学者出身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主张,深得中国政论界的欢迎。陈独秀称赞威尔逊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所谓“美国是中国真正的朋友”成为当时相当流行的观念。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有数千学生在“五四”游行时喊的口号是:“大美国万岁!威尔逊大总统万岁!大中华民国万岁!世界永久和平万岁!”但公理并未战胜强权,巴黎和会的最终结果使中国人觉悟道:天助自助者。五四时期,中国的新闻业方兴未艾,知识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当时对美国从厚望到失望的大起大落,在媒体上有深刻的反映。 尽管如此,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仍是占主流。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文化的输入与传播产生了重大效应。根据北大已故教授罗荣渠的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在当时,拥护民主,即‘德先生’,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留美学生中)是以美国为样板的。所谓民主就是指共和制与代议制,这在晚清一些人的文章中就是以美国为效法的榜样……至于提倡科学,即‘赛先生’,虽然不能说是以美国为样板,但它首先是在美国留学生中提出来的”。用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的说法,“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918年出版的《美国工商发达史》,是出自中国人手笔的第一本探讨美国经济成功的有价值的著作,其作者叶建柏当时是留美学生,他的切身体会是:“乘舟来美者,入纽约湾,遥见自由神像,昂首立海中……则自由独立之念,不觉油然而生。及观摩天之楼,白若玉阙,上接云汉,恍非人世,夜间电光灿烂,极人间之观。回忆我国暮烟沉沉,奄然垂毙之象。其相去又安可以道里计乎?”这种深沉的反思意识成为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象征。“设若袁世凯生在美国,中国的人民有美国的人民那种觉悟,他也敢发生做皇帝的梦吗?”北大高才生罗家伦1919年11月8日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偶然的。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胡适的见解同样发人深省:“我平日的主张,以为我们观风问俗的人,第一个大目的,在于懂得了人家的长处。我们所该学的,也只是人家的长处。我们今日还不配批评人家的短处。” 从顶好到滚出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中国和美国首次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变革,美国进一步卷入中国事务。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在中国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蒋介石表示:美国“为中国生死患难惟一之真友”,提出今后反侵略战争要以美国为中心,中国的国际政策“皆惟美国马首是瞻”。1942年10月美英宣布废除其在华特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及中英正式签订“平等新约”,举国欢庆,“埋葬了沉痛的历史,展开了民族的新生”,成为《庆祝平等新约歌》的主题。 这种感受在当时并不是偶然的。应该说,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作为“友邦”的形象,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顶好!”一度成为中国老百姓竖起大拇指夸美国兵的专有说法。马叙伦在1945年10月6日的一篇文章中说:“美国非今世强国之冠冕乎?美国非今世民主国之模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