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医案评析》.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 ————————2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阳健脾法 ————————6 叶天士医案评析:通降阳明法 ————————10 叶天士医案评析:清补胃阴法 ————————15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阳化饮法 ————————18 叶天士医案评析:泄泻 ————————23 谈谈叶氏医案的学习方法 叶天士在世期间声名卓著,耸动大江南北,这一点可以从今日保存的远远不够完整的医案中看出来。由于叶氏毕生忙于诊务,因而生前并没有任何医案著作发表,只是在死后近二十年才有《临证指南医案》面世,此后又有约十种叶案陆续付梓发行。根据用药特点不难判断,这些医案都非伪造,前人有认为真假参半者,是由于他们并不了解叶案的用药规律的原因,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说法。从已经发表的叶案来看,《指南医案》最为详复,而后出者如《未刻本叶氏医案》各案则十分简略,有的医案按语只是数字而已,这种现象可以从搜集者的取舍标准得到解释。大概初期的搜集者多致力于按语详尽的医案,认为这一部分医案最有价值。等到这种医案搜集殆尽,后来者就只好检其剩余,于是后来面世的叶案也就越来越简短了。从叶案的按语来看,《指南医案》里面的医案虽然详尽并且文笔典雅,但却也虚辞繁冗,这一部分案例多与患者社会地位较高有关,而那些只记载寥寥数语以供医者自己备忘的案例,才应该是当日门诊大多数的实际情况。这一部分案例往往彼此用方相似,应该是医者为应对繁忙诊务而采取的以简驭繁方法的反映。我的体会,其实这一部分医案最能够看出叶氏日常诊务的用药遣方特点,也最有学习价值。 至于学习叶案的方法,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 首先,叶案大多四诊不全,说理也不详尽,因此,无法根据其方药参照脉色病史来进行病机剖析。而必须以整理对照其方剂用药的规律为主,找出方剂的应用与用药加减规律,找出病机与治法的关系。与学习丹溪谢映庐等医案重点学习其辨证施治的方法不同,学习叶案则重点在方剂药物的配伍加减应用方面,这种不同要求应该注意。 其次,叶氏广泛汲取各家学术精华,对于中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各家治疗特点,都总结为不同的“法”,这是叶氏对于各家学术思想的理论性总结,认识总结诸法的使用规律,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叶氏医案时几乎与学习其方药同样重要的任务。 再次,叶氏对于经方与其病机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根据条文生搬硬套,从而对于经方的具体运用,能够根据病机灵活加减化裁,不拘一格,达到了移步换形、出神入化的化境。在这里,根本没有经方不可加减化裁或者不可轻易改动分量一说,更没有方证对应那种照猫画虎的用法痕迹,可以说,叶氏对于经方的运用,实际上比古今很多所谓的经方大家们都要高明得多,只是由于叶氏在温病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掩盖了他在经方运用方面的成就,才使得后人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今天我们学习叶案,一定要重视其中的经方案例,学会经方应用的方法,把这些案例作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 1.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按:此案点出胃阳虚弱的治疗原则。盖胃属腑,以息息下降收纳为用,故虽阳气虚弱不能腐熟水谷,然而治疗方法仍必须以通、降为要,切不可呆腻纯补,以免窒塞胃气,反而导致胃气上逆。本方以人参益智仁温养胃腑,陈皮理气和中,茯苓渗湿,荷叶升清。若阳虚甚者辛热之味如姜椒等均可加入,然胃腑属阳,喜湿恶燥,必须药证相当,用药不宜过于辛燥,此温胃与温脾之不同也。 2.某 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生白芍 浓朴 新会皮 益智仁 茯苓 砂仁 按:食谷后不能运化为胃阳虚弱的主要见证,此当留意者。 本方以生白芍固护胃阴,厚朴陈皮理气燥湿,益智仁砂仁温养胃阳,而益智仁砂仁均有沉降之力,亦取通降之义,《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 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叶氏喜用益智仁于脾胃寒湿证,取其温阳固精而又有通降之力也。 3.计(三三) 阳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参 生益智 桂心茯神 广皮 煨姜 按:本方与上方相似,桂心取苓桂术甘汤通阳化饮意义,加生姜宣散水汽。 4.高(六八) 脉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又: 人参 白术 茯苓 广皮 半夏 枳实皮 白蒺藜 地栗粉 按:外台茯苓饮主治原文:“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功能为“消痰气,令能食”。盖吐后胃阳损伤,水饮内停。用于本案正为契合,但本案知饥而不能食,是仍有一分伏热在内,故二诊去原方生姜不用,加地栗即荸荠以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另外当有外邪见证,故加白蒺藜宣透风热。 5.某(五一) 食谷不运, 腕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

文档评论(0)

nnnn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23003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