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及教学设计精彩点评范文五例.doc

数学公开课及教学设计精彩点评范文五例.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公开课及教学设计精彩点评范文五例 【一】 本节课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立足“学生的发展”,着力以“图形”为裁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做”数学、“思”数学、“探”数学、“用”数学,经历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充分实践,关注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有效的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高科园的老师凭借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握,灵活地使用教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地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放大与缩小的原则是按比例地放大与缩小(即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对今后图形的相似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高科园的老师注意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实际操作、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从而对放大和缩小由定性的感悟上升到定量的理解。 二、数形结合,促进方法渗透。 借助图形帮助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根拐杖。教学中,高科园的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画图的操作,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与尺度的联系。尤其是从一类按2:1、3:1等画图时结合图形归纳出前项、后项所代表的具体意义,也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了放大时所按的比的特征。尤其是在画放大的与缩小的图形后,结合图形进行观察,可以更加形象地反映“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这一特征。 三、媒体使用恰当,体现了课程的整合。 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 二是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运用媒体,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展现课件,使静止的几何图形动态化。 总之,这是一节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课。 【二】 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本课案教学环节清晰,由情境导入到探究新知到操作应用、延伸拓展、全课总结,过程完整,层次分明。 2.情境导入用了最常见的实物展台将字放大与缩小,信手拈来,不落痕迹,却与本课内容衔接一致。课的后面和中间能注意将本课知识与日常生活想联系,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的理念。 3.例1教学浓墨重彩,重点突出。 (1)分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深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两步,有一定的创意。在初步感受的层次中,老师又设计了复制粘贴和变化的两种对比,使学生感受了图形的不变与变化的区别,然后又在深入探究这一环节对变化的图形细细研究。 (2)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时,设计者都抓住了比的比值和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化的特点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如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这两个长方形中有几组这样的对应边?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观察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若对应边的比是1:2,你能想到什么?等等。整个重难点的处理,老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但把主体交给学生。在一问三思的过程中,新知教学处理游刃有余,引导学生从表及里,层层深入。 4.例题教学详略得当,有扶有放。 相对于例1教学的详尽来说,设计者处理例2就着墨不多,放手给学生。从理解概念到操作应用,由扶到放,练习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5.精心预设问题,通过新课学习解决问题。 在探究新知的初步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张成比例放大,一张成比例缩小,一张不成比例缩小,这样三张图片,让学生辨析,提出问题但不解决,预设悬念。到课的后面再对不成比例的那张进行分析,用本课所学新知解决问题,首尾呼应,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二、有待商榷的地方。 1.探究新知部分中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要研究图形到底怎样放大,需要知道什么?”好象指向不够明确,是否会误导学生朝面积、图案等方面思考。可以直接给学生认边长的数据。问:看到这些数据,你想说什么?单刀直入。 2.将本课内容与生活想联系,老师在操作应用的前面和课的最后这两个地方,设计了相似的问题,我们觉得只要选择一处点到就行。 3.例1教学深入研究放大与缩小中问题设计过于细碎。比如: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2:1是什么意思。观察比值有什么发现。无论图大到怎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ifangl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