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上片刻画了怎样的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你认为下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总结中心思想 本词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容地缓步行走.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双关),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以小见大)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 苏轼 定风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作者简介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liào 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xing)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朗读感悟 思 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我在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有雨具的人都先行离开,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我不觉得。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因而写了这首词。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 小 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上片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自若的旷达情怀。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 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 穷困潦倒的人。而“骑马” 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作 者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轻”是心情的轻松, 是词人乐观精神的体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 “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 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 的风雨。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 要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 襟怀。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欣赏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一个穿着草鞋,拄着拐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徐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潇洒的抒情主题形象。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神和闲适的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认为下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下片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欣赏下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既指 也指 。“风雨”和“晴”表面上看说的是 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 刚才遇到大雨的 地方 人生危难处 天气 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欣赏下片 总结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