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docVIP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汉语言文学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摘 要:“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汉语中,本文很据“上/下”在作方位词、动作动词以及趋向动词时表现出来的不对称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投射理论以及标记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探讨其不对称的原因。 关键词 :“上” “下” 不对称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上/下”这组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二者看上去很简单,使用起来却很复杂。一方面,“上/下”具有体词的性质,首先是方位词,表示物体的空间方位和位置,例如“桌子上、枕头下”等。另一方面它们也具有谓词的性质,分为两种情况:它们可以是动词,如“上山、下山、上车、下台”;也可以依附在动词后面作趋向性成分,如“爬上山、罩上纱”。无论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的含义,其相关结构的不对称性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极其明显的表现。沈家煊(1999:1-5)指出,“不对称总是相对实际存在的或预想中的对称而言,凡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凡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不对称;不对称现象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构词、句法、语义和语用。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阐述“上/下”这组词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对称性,探究其成因并对其作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也希望能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 二、“上/下”作为方位词语义的不对称性 (一)“上/下”的原型及其语义的不对称特征 “原型范畴”(prototype)这个术语一般用来指某种范畴的中心成员或中心成员群(thecluster of central members)(Talor,1995),它是人们对世界类化(或称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也就是说,人类以原型为参照点认识世界并从认知上使其范畴化。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方位词的“上/下”以“X上/下”的结构出现,如:山上/下,床上/下,山坡上/下,桌子上/下,大桥上/下,操场上/*下,火车上/*下,飞机上/*下。从中可以看出,处所名词和方位词“上”“下”的组合能力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与“上/下”搭配皆可,有的只与“上”搭配,不与“下”搭配,这就在搭配时呈现出了不对称的情况。 (二)方位词“上/下”不对称性的认知解释 周统权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最初的认知成果之一,而建立空间范畴又是从认知人类自身开始的。心理学的一些实验成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4~5岁的儿童已经可以基本掌握“上”“下”这对基本的空间词汇。人作为生物体,把自己的躯体分为“上”“下”“前”“后”等不同的维度。这种不同维度的二元切分看似对称其实并没有反应出切分对象的本来面目,人体的各部分是不对称的。就“上/下”而言,人体虽然有“上/下身”之分,但在功能上,“上身”却比“下身”重要得多,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都在人体上部,上方的视野比下方开阔,上部空间因此更容易成为注意和感知的焦点(周统权,2003)。因此,我们的躯体作为一种客体原型,其不对称导致了我们感知空间的不对称,反映到语言里便是词汇原型——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上/下”原型的不对称致使二者在用于指示空间范畴时出现了类似的不对称。例如: (1)桥上有一辆火车/桥下有一条船 (2)桌子上放着一支笔/桌子下放着本书 (3)小鸟从桥上飞过/小鸟从桥下飞过 从表层看,上面各句中的“上/下”是对称的,显示着“位置高”和“位置低”的对立。但是”上”主要代表二维空间的“面”范畴,两个物体的表面是有接触面的,“桥上”“桌子上”分别指“桥面上”“桌面上”。“下”主要代表三维空间的“体”范畴,两个物体之间是没有接触面的,“桥下”“桌下”分别指“桥的下方”和“桌子的下方”。同时“上”也可以表示“体”范畴,意思是“上方”,“小鸟从桥上飞过”中小鸟距离桥面是有一定空间的,二者是不接触的。但“上”作为体范畴的用例比较少而且常常可以用“上方”这个词替代。例如: (4)小王在水池上(上方)安了一台热水器。 (5)桌子上(上方)挂着一幅油画。 与“上”作为体范畴用例相对,“下”作为“面”范畴的用例也相对较少,而且常常说成“下面”。如: (6)杯子下(下面)压着五块钱。 (7)鞋底下(下面)黏着一块口香糖。 可以看出,“上/下”存在着“位置高”和“位置低”的对立从而引发不对称。但是,当这种对立消失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不对称情况。例如: (8)杂志上(*下)有一篇他写的文章。 (9)黑板上(*下)写着几行大字。 (10)衣服上(*下)有几块污渍。 这种表“附着义”的用法还可以用于表示一维空间的场合(“点”“线”范畴的场合)。例如: (11)我们已经站在的起跑线上(*下)准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