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时期磨些蛮的来源分布、发展及其民族关系研究.doc

南诏时期磨些蛮的来源分布、发展及其民族关系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诏时期磨些蛮的来源分布、发展及其民族关系研究.doc

南诏时期磨些蛮的来源分布、发展及其民族关系研究   汉晋时期的摩沙夷至唐代为汉族史家记为磨些蛮,首见载于《云南志》。唐代西南地区由于南诏的崛起而使其时该地区的民族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前台,民族史志对其之记载也比前代为多。   关于南诏时期的磨些蛮前人已有过诸多相关研究,如方国瑜、马长寿、蒙默、李绍明、尤中、郭大烈、和志武、杨福泉、赵心愚、周智生及美国学者查尔斯·巴克斯等诸先生,均在其相关论著中从不同的角度作过探讨,但总体来看,从历史人类学视野出发的分析与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本文欲从这一视角对南诏时期磨些蛮的来源与分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及其民族关系作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一、磨些蛮的来源与分布   对于汉晋时期的摩沙夷是唐代磨些蛮先民的观点,学界已有定论。摩沙夷源于甘青地区南下羌人的一支,至秦汉时期,特别到汉代被称为白狼羌,而更南的部分则被称为摩沙夷。关于摩沙夷在其时之分布,详见于《华阳国志·蜀志》“定笮县”所载之内容。“笮,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嶲曰笮,蜀曰邛,皆夷种也。县在郡西,渡泸水。宾刚徼,曰摩沙夷。”说明摩沙夷分布于定笮县及其西徼。泸水即雅砻江;刚徼,在今四川木里一带,盖汉晋越嶲之西徼。关于“定笮县”,《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载皆属越嶲郡。《汉书·地理志》说:“定莋,出盐。步北泽在南。都尉治。”颜师古注曰:“本筰都也。”综合来看,汉晋时期的摩沙夷大部分分布于今四川盐源县,一部分分布在今四川木里和盐边,后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西迁至云南宁蒗、华坪、丽江、永胜等地,到了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摩沙夷南徙至今洱海以东地区,至唐初建立过越析诏。   在《云南志》、新旧《唐书》、《通典》、《元史》等文献中,把汉晋时期摩沙夷居住地的民族记为了磨些蛮,正如尤中先生所言,“磨些”与“摩沙”同音,先后译写不同而已。而关于南诏时期磨些蛮的分布与迁徙,《云南志》所载尤详。   《云南志》卷1说:“越析州今西洱河东一日程。越析州咨长故地也”;卷2曰:“囊葱山在西洱河东隅……面对宾居、越析。山下有路,从渠敛赵出登川”;卷3载:“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旧越析州也。去囊葱山一日程”;卷5又说:“(渠敛赵)东北至毛郎川,又东北至宾居汤,又北至越析川,磨些诏故地也。”渠敛赵即今大理凤仪;登川即今大理邓川;宾居北即今云南大理宾川县城,越析诏城应在其地,所管为洱海以东地区。摩沙夷具体何时迁至越析州,不得而知,但其兴于开元年间,为当时六诏之一,后为蒙舍诏所败。据方国瑜、和志武、尤中等先生的研究,“盖么些族是从双舍地区(今四川盐边县境)渡泸而南至越析州,聚成部落,其势渐盛,既为南诏击败,又退回双舍,此后泸水以南无么些居民了”。所考甚确。   当然,聚居于宾居的磨些蛮只是这一民族南下的部分。部分磨些蛮甚至西迁分布到吐蕃神川都督一带,这部分磨些蛮后即分布聚居在南诏异牟寻破土蕃神川后,收铁桥以东十六城垒而设的铁桥节度地区,即《云南志》所载的“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磨些蛮)所居之地也”。   《云南志》还说: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旧越析州也……有豪族张寻求,白蛮也。贞元中通诏主波冲之妻,遂阴害波冲。剑南节度巡边至姚州,使召寻求笞杀之。遂移其诸部落,以地并于南诏。波冲兄子于赠提携家众出走,天降铎銷。东北渡泸,邑龙佉沙,方一百二十里,周回石岸,其地总谓之双舍。于赠部落亦名杨堕,居河之东北。   后蒙归义隔泸城临逼于赠,再战皆败。   此事《新唐书·南诏下》所载与之同。又说:南诏既袭破铁桥及昆池等诸城,凡虏获万户,尽分隶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昆明城在东泸之西……又西北至铁桥城。其铁桥上下及昆明、双舍至松外已东,边近泸水,并磨些种落所居之地。   通过对上述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南迁到洱海以东的磨些蛮由于与白蛮发生了冲突,被南诏借唐之力所并,说明南迁的磨些蛮在其时已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南诏侧畔的一股重要力量,南诏要统一洱海地区必先并之。第二,唐代的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和双舍(今四川盐边)之地,应为磨些蛮的大本营。这也是越析州破后,磨些蛮王室后裔携众渡过金沙江、北上双舍之地的重要原因,本想与留居原地的磨些蛮部众会合,伺机东山再起,但后又被南诏蒙归义追而灭之。第三,贞元十年(794年),南诏与吐蕃的铁桥之战,败吐蕃、断铁桥,把吐蕃的势力逐出了塔城地区,所有原来分布在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地为吐蕃所控制的万户磨些蛮,大部分被南诏迁到昆川及西爨故地(滇池至楚雄一带),以达到散而治之之目的,说明磨些蛮势力在其时应不小。   此外,学界有人认为,由于古代汉族史家民族识别知识的局限性所致,实际上在南诏时期分布于大渡河以南至安宁河流域的东蛮,其部分民族亦为磨些蛮,松外蛮中也有部分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