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辉煌.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世纪的辉煌

跨世纪的辉煌 ——南京军区空军嫩江第一农场屯垦戍边纪实??? 作者 贺习银 如果说插根牛角能长出头健牛来,你能猜到这里是北大荒,如果说从几个垦荒官兵手中长出一座军营来,你未必知道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当年轻的共和国从战争的硝烟中诞生后,我军部分陆、海、空三军的后勤将士的名字就紧紧地和祖国的建设系在一起,即把战场上殷红的炮火,血腥的海站,激烈的空战,一并陈列进了军事博物馆,转换成向荒山野岭宣战,向原野冻土要粮。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金汤之国,非粟不守,韩白之勇,非粮不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30多年来,在黑龙江省这个素有“祖国金子镶边的地方”之称的北部边陲,在这片鲜为人知的北大荒冻土带上,一支屯垦戍边的南京军区空军嫩江第一农场的官兵们,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织成永不熄灭的火把,燃烧在没有星辰的垦区冬夜里;他们用智慧和热血铸成破天荒的犁铧,耕耘在千古沉睡的无极荒原上;他们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以特有的“志在边疆奉献,乐在大地丰收”的精神,开创乐军垦史上的辉煌业绩。 当我从地图查到东经125°45′、北纬49°的交叉点上的黑龙江省嫩江县白云乡科洛河时,那道细细的不起眼的位于雄鸡之首的共和国地图上端右角的红线,蓦然变得那么宽阔、隽秀、壮美、伟岸、具体。在滚滚麦浪和拉黄瑶铃的豆海里,在那繁花点缀的原野上,我的思绪就像蓝天上整编列队的战鹰在飞翔…… 几十万年前,地球剧烈地震动,大地烟火四起,于是北大荒,这块从母体挣脱出来的黑土带就这样威武地降生了。 这是一块富饶的土地。 黑土地的肥沃和坦荡无私,使乌克兰的粮食,加拿大和美国麦豆产量居世界之冠。而中国这块黑土地在漫长的岁月中颓废荒芜,任凭大自然的洪涝灾害的凌辱和折磨冲刷,使土地开发始于17世纪中叶的康熙皇帝的美梦变成了嫩江难水的泡影。黑土地的全年无霜期只有110天,最寒冷时气温低达 零下40°C。有效积温2000-2200度。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不敢有涉足这块亘古荒原的非分之想。清朝政府的移民,日本侵略者的开拓团,都曾在这里留下一串串失败的残痕而画上了句号。 之一 ? 当历史的车轮飞转到了公元1961年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部分将士和王震将军率领的数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屯垦戍边。要把大荒变粮仓,减轻国家负担,部队生活改善,兵强技精保国防。于是,中国军人铿锵有力的脚步踏醒了这块荒野,冻土带。 黑土地上的白桦林离天边的白云不远,八千里路云和月隔不断与家乡的相思。 一支身着黄衣蓝裤,头戴皮帽,脚穿皮大头鞋的小分队,告别了家乡,告别了锦秀江南,率先在这“插跟筷子也发芽”的荒原上点燃了第一堆篝火,升起了延续生命的炊烟。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队。 1961年11月,南空党委根据空军党委第十次全会的决定:组建农场。由军区空军后勤部肖茂荣副部长带着32名将士,组成的勘测小分队踏查荒原。他们中间年长的已人到中年,最小的只有十七八岁。有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军飞机的战斗英雄,也有新中国建设中的劳动模范。他们冒严寒、踏冰雪、住帐篷、吃粗粮。忍受了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艰辛,饱尝了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困难。他们携镐拿锹,拓荒挖田,进山伐木,防火烧荒,开始前无古人的艰苦创业。 1962年2月28日,组建农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在嘹亮的军号声中进场,全面拉开了开垦“北大荒”的序幕。 30多年来,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农场数以万计的军人们,我来了,你走了;你走了,我来了;兵是一茬接一茬,官是换了又换,就像不老的嫩江水一样永不枯涸,源远流长。“铁打的营盘,流动的青春。”在“北大荒”艰苦创业,牺牲奉献,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和智慧,在仅3万多亩的黑土地上,谱写下了这些闪光的数字和那些载入史册的荣耀。 32年大豆、小麦、油菜籽总产量12258万公斤,总盈利3270余万元,累计上交军区空军收益1000多万元,农场发展成为全军近600个军队农场中的先进农场。 农场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962年至1966年为农场初创奠基阶段。5年中粮食平均产量为295.85万公斤,年盈利为31.16万元,其中盈利最高的是1968年的70.33万元,比1966年的盈利多8万元。 1978年到1988年农场处于恢复发展阶段。改革的春风拂遍了北国大地,在全方位进行的大胆探索中寻找一条用兵少、效益高的新途径,1979年农场在军队农场中率先成立试验小分队。小分队16人种地一万亩,每人承担作业面积625亩,亩产261公斤,创建场以来亩产产量最高记录。 1988年以后为逐步完善阶段。三年累计产粮豆1805万公斤,盈利1020.7万元,分别是前5年和16年的总和。人员下降到165人,1991年均产粮3.2万公斤,人均创收益2.08万元。 1991年到1994年为南空第一农场发展的兴盛时期。在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