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故乡》教学简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月之故乡》教学简案

《月之故乡》教学简案 从自己的故乡讲起—— 背诵或者朗读与月亮有关的思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小结:在中国人的眼中,月亮和故乡、和思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唐代的诗仙李白,还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无论是背井离乡的某个寻常的夜晚,还是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诗人总是在举头望月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魂牵梦绕的故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月亮、与故乡有关的现代诗,老师来读,学生来写。 最后一行:“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你觉得这一句应该放在哪里呢? 读好这首诗。 这首诗58个字,实际上只使用了17个字,每个字都凝聚着作者无尽的相思。 体悟中心,这九行诗其实就写了一句话,是哪一句呢? 给诗歌起个名字。 介绍诗人生平,引出几首诗歌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感受明月与思乡的文化。 彭邦桢(1919-2003),著名的湖北籍台湾旅美诗人。他十五岁时开始写诗,少年时代便在家乡黄陂县颇有诗名。20岁的时候,考入成都军校,毕业后在重庆任少尉排长。二十五岁时随青年军赴印度远征27岁开始供职于国民党国防部新闻局,后随军开赴台湾。一九七三年,54岁的彭邦桢在出席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时,与美国女诗人梅茵·黛丽儿(MarioneDarreu)相识于台北。第二年在美国纽约结婚,居住纽约,才似乎结束了他奔走四海、颠沛流离的生活。(插入邱鸣的介绍) 2003年3月19日,根据诗人遗愿,其骨灰要回到故乡黄陂,安葬在木兰山。2008年3月8日上午,彭邦桢被安葬在黄陂毗邻木兰山的长乐园陵园中。至此,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 那是1977年圣诞之夜,彭氏夫妇应邀到纽约乡下一个朋友家过圣诞节。当他们返回途中路过长岛一个湖边时,湖水中荡漾起一轮明月来。彭邦桢看在眼里,觉得好生奇怪,连忙叫夫人把车停下,出去看个究竟。当他们打开车门抬头仰望时,果然是一轮明月挂在天空。顿时,“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便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当他回去一翻日历才知,那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五,当然是圆月高照。诗人的乡愁在脑海浮现:想想自己这些年浪迹天涯,总是给别人过节。如今,农历十五月儿圆,我和家乡却天各一方,怎能叫人不断肠!我为何不能过一过属于自己的节日呢?此情此景,撩发了诗人的诗兴。于是,他若有所思地手持毛笔,夫人则为他摊开宣纸,他唱一句,夫人和一句,夫妇两人对月吟诵着那牵肠挂肚的诗句: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歌,体会情感。写毕歌毕,眼里流出了激动的泪花...... 彭邦桢的这首得意之作经《中华文艺》刊载后,很快不胫而走,成为海外华人抒发乡思、乡情、乡愁的心中之歌。 创作诗歌。 补充诗歌: 故乡一个月亮, 他乡一个月亮。 , 。 (2)补充诗歌: 望着月亮的时候 常常想起你 望着你的时候 世界上最美 最美的是月亮 11.小结:月之故乡 思之故乡 爱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心在哪里安放,哪里就是故乡。 更多课件下载请登陆: 相关教育资讯也可以关注中基德研微信公众号: bjzjdy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