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风气与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拟风气与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doc

模拟风气与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 摘 要:在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中,多有长叹垂涕、怨而不怒的弃妇形象,与《诗经》、汉乐府中的活泼多元的弃妇形象迥然不同。个中缘由,除了很多论者已指出的政教理想、诗学传统以外,汉魏六朝盛行的模拟风气致使文本“典律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弃妇;文人诗;模拟 被弃妇女的长叹垂涕、怨而不怒、戚戚艾艾、愁苦哀伤,一向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形象。自汉魏以来,抒写弃妇情感的诗歌更是竞相模仿、屡见不鲜。这类诗歌,在田园、山水、咏史、边塞等重要题材之外,隐然也形成自成一格的写作传统。然而,此一文本如何形成?其形成过程主要关涉了哪些问题?此前,论者或就文本本身的弃妇形象而论①,或从政教理想、诗学传统等方面来探讨个中缘由②。此外,笔者认为,“弃妇”文本的形成与汉魏六朝盛行的模拟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坛的模拟风气加固了文学典律和诗学成规的牢笼,促使建安以后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呈现出上述整齐划一的形态。 一 、建安以前的“弃妇”形象:敢爱敢恨,活泼多元 大体而言,建安以前的“弃妇”诗,因其体类不同,约可归属于两类:1,民间风谣及文人仿其体式而作的歌诗,如《诗经》、汉乐府民歌等;2,《古诗十九首》中的弃妇诗。对建安以后的文人而言,它们正是从不同方面提供了模仿的参照对象。 在《诗经》的弃妇诗中,弃妇责夫变心和称己之功较为常见。在《谷风》中,开头“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霏,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这里有对丈夫的态度(“怒”)的不满,也有对他片面的价值评判和背离道义的指责。在被赶出家时,她指责丈夫“薄送我畿”作法的恩绝义薄。同时,她又以陈述自己的功劳和贡献来间接痛斥丈夫的忘恩负义。这种直接和间接的指责是多年的委屈、痛苦积压的迸发,是弃妇在遭受重大打击之下愤怒的抗争。《氓》诗中的弃妇也同样如此。诗中因为有了弃妇感天地、泣鬼神般的指责,使得全文笼罩在悲愤的氛围中,仿佛满纸皆是控诉! 乐府民歌中的弃妇形象也具有《诗经》中弃妇的基本特征:聪明善良,勤劳纯真,敢爱敢恨,有明显的抗争意识。她们热情地直抒胸臆,以直白的表达使内心情欲外化。《有所思》敢怒敢言,《上山采靡芜》充满智慧,《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柔中有刚。 在《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倡女出身的主妇,于满园春色中盛妆倚窗,春情难遣,不耐独守,怨情外露,则又是精神上担忧被出的弃妇情怨的另类表现。 概而言之,前述两种类型各有其不同特质:风谣歌辞因出自闾里民间,故用字质朴、情感率真,呈现出不假雕琢的天然本色,即使有出于文人之手者,风调大体仍保持民间情味;《古诗十九首》介于民歌与文人诗之间,“文温以厉,意悲而远”[1],其中的弃妇之作虽有文人化的抒情风味,仍不失民歌之自然风貌,所反映者,亦为当时民间之普遍心声。 综合看来,尽管女性身份和色衰被弃(或担忧被弃)是其共同内涵,却无妨其间活泼多元风貌的展现。然而,如此多面的处境和情怀,却在建安以后诗人的有意为诗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魏晋及以后的“弃妇”形象:文人不断模仿下的美学典型 建安时期,以曹氏家族为首的大量文人参与弃妇诗创作。他们的倾情写作带来了弃妇诗的成熟,逐渐酝酿出特定的美学典型。 建安时期,除曹植相关作品甚多外,曹丕、甄后、徐干等亦有所作;入晋以后,傅玄、陆氏兄弟等知名文人,更曾就此类主题多所抒发。这些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的诗作,因其所传承体系之不同,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乐府歌诗系统,其辞或据既有之乐府古题再行敷衍,或自制为合乐歌辞而被之管弦,或仅袭乐府旧题而未必步轨其意,亦未必皆能入乐。大体上,可说是承建安前民间歌谣一系发展而出者。如曹植《七哀诗》,曹丕《燕歌行》,甄后《塘上行》,以及陆机《塘上行》、《班婕妤》等皆为名篇。这一类当是弃妇文本滋生繁衍的大宗。 其二,为纯粹文人诗。诗题或冠以《杂诗》之名,或标以《拟某诗》,而以女子口吻抒怀。曹植《弃妇诗》,陆机《拟青青河畔草》等,均为个中名作。在性质上,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弃妇诗相类。 乍看之下,这两类诗歌的传承、因袭各有所本,风貌、体制亦各异面目。但事实上,它们除在体制上小有出入外,其精神内涵却呈现出相当的一致性——惟恐见逐被弃的忧惧及被弃时的哀而不怨、贞顺自守。这成为建安及以后诗人一再强调的共同内涵。以之与建安前的弃妇诗相较,除语言行构明显踵事增华之外,“弃妇”的情怀也迥然不同。早期女子在被弃或担心被弃时,爱恨分明、炽烈奔放,所呈露者,正是无所掩饰、不假雕饰的性情。但魏晋诗人所图现的“弃妇”,则几乎千篇一律地以哀而不怨的姿态出现,感情上依赖性重,心理上感恩观强,灵魂上自咎感深,而且时时有被弃的担忧;在人格上超尘绝俗,孤芳自赏;整个心态是戚戚艾艾、愁苦哀伤;显得刚毅果决不足,而顾惜迟疑有余。所以如此,自当与魏晋诗人有意识地大量创作,且成功塑造出特定典型有关。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