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桓公所述‘礼’之儒学阐释-南华大学.DOC

左传桓公所述‘礼’之儒学阐释-南华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左传桓公所述‘礼’之儒学阐释-南华大学

《左傳?桓公、莊公》所述「禮」之荀學闡釋 ((兼論荀子思想的歷史意識 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謝君直 摘要 本文是接續筆者〈《左傳?隱公》所述「禮」之倫理思想〉的研究,進一步論述〈桓公〉與〈莊公〉這部分傳文所述「禮」之思想。論述方法則經由荀子哲學所涵之禮思想,對比與理解《左傳》史文所載歷史事件之以「禮」評述之意,瞭解「禮」在歷史中的義理,察識「禮」在歷史傳述中的脈絡。本文研究認為,藉由《左傳》「禮」思想的荀學涵義,學者亦可發覺荀子哲學思想明顯存在著歷史意識,此一方面可見荀學脈絡的來源,一方面也可確認《左傳》是溯源先秦儒學禮學思想的對象。 關鍵字:左傳、禮、荀子、儒學、禮治、歷史 前言 《春秋左氏傳》之以事解經乃史官從史料反映(reflect,亦是反省)的目的,藉由人物之事跡,顯發《春秋》褒貶之作用。而且,柳詒徵《國史要義》歸納五史之職道:「禮由史掌,而史出於禮」,則《春秋》經傳不啻蘊含「禮」思想的可能性,展示春秋時代是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之序文引鄭玄〈六藝論〉云:「《左氏》善於禮」,而且,據清末國學大師劉師培《群經大義相通論》的考證,《左傳》的史料敘述其實還可以聯繫先秦諸子,尤與荀子的關連最為明顯。因此,筆者曾以〈《左傳?隱公》所述「禮」之倫理思想〉為文論述《左傳》這方面的思想特色,今繼之以魯桓公與莊公年代範圍,經由荀子哲學的視角,加以詮釋《左傳》文獻所述「禮」之思想。 文獻分析 《左傳?桓公》所述之「禮」共14則,凡17見,以及單就所施用文物之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用語之外,桓公時期所述「禮」有3則文獻具有思想意義。 (一)〈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納于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傳文「二年春」已述宋國華父督弒君並改立殤公,而且藉由賄賂來使各國承認該政權,上引文即敘述臧哀伯諫魯桓公不應納鼎受賄。臧哀伯的諫言並非從弒君小人之籠絡來直指魯君受賄,而是從「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來勸諫國君所作所為應「昭德塞違」,竹添光鴻箋注此語云: 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德是行之未發者,而不可聞見。故聖王設法,以外物表之,其儉、其度、其數、其文、其物、其聲、其明,皆是昭德之事也。 儉、度、數、文、物、聲、明是指臧哀伯在「昭令德以示子孫」後以七種具體禮文,說明主政者應該在生活各面向表現出「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即禮儀之施行是全方位籠罩實踐者的活動,顯示行為者的規矩。而竹添氏之「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的注解,即是詮釋「禮」的表現乃由生命內在到外在生命的過程,乃「昭德之事」,此即呼應臧哀伯隱喻魯桓公公開收賄(賂器置太廟)不僅未能正面顯現德行,更是表明賄賂可行,此所以《左傳》評論此事為「非禮」。因為,「昭明物則,禮也」(《國語?周語》)。「禮」做為實踐活動,無論涉及服制或器物,皆是外顯為行事原則,亦是呈現實踐者對行為的意念。換言之,國君之「德」之所以與「禮」聯繫,乃因後者傳達主政者的價值觀念,藉此取得人民的認同,即「凡得人者,必與道也。道也者,何也?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彊國〉。〈〉即是無禮之君的寫照。 (二)〈桓公二年〉: 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子之名子也!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 此事之記載與敘述,與東周春秋初期晉國分裂出曲沃桓叔(成師)有關。紛爭輾轉數十年,至魯莊公十六年曲沃武公攻滅晉緡侯,周僖王敕封武公為晉君而結束。晉國內部的分合固有政治與地理因素,然而《左傳》的記載卻認為此事與晉穆侯的命名觀念有關,他違反了「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的原則,故「易則生亂」,導致日後大宗與小宗的長年爭鬥。易言之,表象上是取名不當的問題,實則是「名」與「義以出禮」之「禮義」觀念的聯繫,反映出政治良窳的內涵問題。張亨先生認為「義以出禮」的意思是《荀子》三節文獻之本: 〈〉:〈〉:〈〉:。再者,「,名實之辨亦可產生政治效果,呼應由「名」至「義」,由「義」至「禮」之「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的治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