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心得 把家常课当公开课上.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工作心得 把家常课当公开课上

教育工作心得 把家常课当公开课上   1.把公开课当家常课来上   家常课的概念,我不知道最早是谁提出的;但是,我最早听到的这句话,却出自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之口。黄厚江老师最初在盐城中学教书,带着苏北人的敦厚慈祥;后来调到苏州中学工作,受南方氤氲的浸润,又带着苏州人的精明强干。黄老师提出这句话的时候,正是语文公开课造假之风盛行、愈演愈烈之时。   当时有个很有名的段子:上课时老师提问,学生们都要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积极营造主动学习、踊跃回答问题的热烈氛围。有时,一位教师上公开课,经常可以看到举全校的人力物力打磨这一节课。正式上课之前,哪个老师不把这节课磨得十遍八遍,决不肯罢休。据说有一位老师为了打磨一节课,不仅把全校所有班级上了个遍,有的班级上了不止一遍,为的只是锻炼自己到陌生环境、陌生班级面对同样陌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仍能镇定自如地上课。这节课一共磨了27遍,不仅自己弄得身心俱疲,单调重复几近机械麻木,而且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把全校师生折腾得够呛。不是不想中途停下来,一开始平行班级的老师听课提提意见,后来同学科老师来听、学校领导来听,外校老师来学习、县局领导来指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时上公开课,还特别讲究形式的包装,不仅要有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还要有歌曲演唱、小组探究、课本剧演练等多种活动方式,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真是精彩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最后收获的只是“才能没马蹄”的“浅草”!华丽的外表,难以遮掩思想的苍白……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黄厚江老师提出家常课,警诫老师们不要只追求公开课表面繁荣华丽、花里胡哨的形式,而要注重语文课的内涵和实质,朴实、扎实、有实效。在此基础上,黄老师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教学思想。   2.别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   时过境迁,家常课也要与时俱进。曾几何时,有些上公开课的教师不把公开课当公开课来上了,教材没有深入钻研,文本没有用心解读,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拿进多媒体教室就敢上公开课。由于课件不够熟悉,中间的错别字都还没来及改过来,仓猝上马,课上得有点前言不搭后语,虽然凭着扎实的基本功还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完整地进行下来,但是很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在课后总结中,这位老师说呈现给大家的是一节原汁原味的家常课,不想上那些演练好的“假课”……   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家常课变味了。公开课就是公开课,与家常课完全等同起来,也是不对的。正如请客吃饭,本来自家人准备了一个炖豆腐或者萝卜干的家常菜就可以对付一顿晚餐。现在,家中来了客人,你至少得再加个炒鸡蛋的家常菜,而不能只有萝卜干或炖豆腐来招待。客人就是客人,如果把客人完全当作自家人对待,虽然亲切,但却缺少最起码的对客人的尊重,违反待客之道的做人原则。同样,既然是公开课,至少也得多准备一下,虽然不必特意打磨、精心演练,但也得多准备几个“家常菜”招待一下远道来听课学习的老师,既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3.要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   还有一些老师,属于表演类型。平常上课死眉耷眼,上起课来死气沉沉,了无生机;一旦有人听课,却精神抖擞,神采飞扬起来。上起公开课,更是意气奋发,精彩纷呈。这种人,农村叫做人来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师也不在少数。要不然,既然公开课上得如此精彩,如果每一节家常课都能上成公开课这般精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突飞猛进,那才是咄咄怪事!孰不知,语文课的少慢差费至今仍是痼疾,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会说,要把每一节家常课都上成公开课,那还不得累死啊?如果你每天都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上成习惯了,公开课也就像家常课一样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怎么可能累死呢?所以,我们真心希望那些精彩纷呈的公开课不再是一现即逝的昙花,更不要是一成不变的塑料花,要像家常课那样常开常新、日新月异;希望家常课能够提升理念、精心培育,也能像公开课那样随时大放异彩、越开越美丽!      1.把公开课当家常课来上   家常课的概念,我不知道最早是谁提出的;但是,我最早听到的这句话,却出自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之口。黄厚江老师最初在盐城中学教书,带着苏北人的敦厚慈祥;后来调到苏州中学工作,受南方氤氲的浸润,又带着苏州人的精明强干。黄老师提出这句话的时候,正是语文公开课造假之风盛行、愈演愈烈之时。   当时有个很有名的段子:上课时老师提问,学生们都要举手——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积极营造主动学习、踊跃回答问题的热烈氛围。有时,一位教师上公开课,经常可以看到举全校的人力物力打磨这一节课。正式上课之前,哪个老师不把这节课磨得十遍八遍,决不肯罢休。据说有一位老师为了打磨一节课,不仅把全校所有班级上了个遍,有的班级上了不止一遍,为的只是锻炼自己到陌生环境、陌生班级面对同样陌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仍能镇定自如地上课。这节课一共磨了27遍,不仅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