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传释词》今字条的训释与词典释义.docVIP

论《经传释词》今字条的训释与词典释义.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经传释词》“今”字条的训释与词典释义   《经传释词》是清代小学家王引之的代表作。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之长子。王引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父子二人对经传名物实义的研究成果,都收入《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中,而发明虚字古训的心得,则大部分反映在《经传释词》中。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说:“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全书虚词按唐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经传释词》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一般认为,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正因为《经传释词》的巨大成就,所以它的很多解释都被后世奉为经典,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辞书编纂。然而,王引之受传统训诂学逐字为训、随文释义的影响颇深,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常常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经传释词》“今”字条的训释进行梳理,试图指出王引之在虚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王引之的学术成就,同时也能对今天的词典编纂和释义有所裨益。   《经传释词?卷五》“今”字条:   孙炎注《尔雅?释诂》曰:“即,犹今也。”故“今”亦可训为“即”。《书?召诰》曰:“其丕能于小民,今休。”又曰:“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皆谓即致太平之美也。(某氏《传》释上“今休”为“成今之美”,下“今休”为“治民今获太平之美”,皆失之。)《吕氏春秋?骄恣》篇曰:“齐宣王为大室,三年而未能成,春居谏王。王曰:‘寡人请今止之。’”《秦策》曰:“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赵策》曰:“君因言王而重责之,葺之轴今折矣。”《魏策》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韩策》曰:“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燕策》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史记?项羽纪》曰:“吾属今为之虏矣。”《郑世家》曰:“晋兵今至矣。”《伍子胥传》曰:“不来,今杀奢也。”“今”字并与“即”同义。   按:“今”的本义为表示时间的名词,《说文???部》对其的解释为:“今,是时也。”段玉裁注:“今者,对古之??。”也将“今”视为名词。“今”后来用作虚词表示时间,当为本义之虚化引申。   王引之根据孙炎对“即”的训释“即,犹今也”,将“今”训为“即”,这采用的是传统训诂学里互训的方式。互训是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互相颠倒的单字相训,其格式为:“甲,乙也”;“乙,甲也”。互训虽然在《说文》中就很常见,但其在形式逻辑上却有“循环论证”之嫌。假设我们不知道训释词乙的意思,去查故训中对乙的解释,得到的却是被训释词甲,这对我们理解词义是没有实质性帮助的。   “即”的本义为“就食”,《说文??n部》:“即,即食也。”徐锴系传:“即,犹就也,就食也。”“即”有“接近”“靠近”诸引申义,由“靠近现在”可以虚化引申为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示不久以后的时间,有“立即”“马上”“即将”等义项。王引之以“即”释“今”,是说“今”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将来。事实上,“今”作为时间副词,更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现在,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今”的本义的直接引申义。   在王氏上引书证中,“其丕能于小民,今休”“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寡人请今止之”等句中的“今”可以理解为“立即”“马上”之义,而其余的“今”则都可以理解为“将要”。虽然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链条上,“立即”和“将要”都属于“未来”的时间范畴,都可以表示不久以后将要发生某事,只是“立即”距离“现在”这个时间点近一些,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迅速,而“将要”距离“现在”这个时间点要远一些,但是在划分义项时二者还是要分为两个的。   如此则王引之的训释实际包含了两种情况――训为“立即”的“即”和训为“将要”的“即”,这典型地反映了传统训诂学逐字为训的弊端,即当“甲,乙也”的“乙”是个多义词时,容易把本应分开的几个义项合为一个。虽然从传统训诂学的角度可以不分,但从今天语法学的角度来看,则须分立为两个义项。   俞敏在《经传释词札记》(1987:67―68)中认为:“‘今’就是北京口语的‘现在’。从物理学说,一个人‘现在’刚出口,那个时间的点已经过去了。可是从使用语言的人说,现在可以不光是个点,它可以指一段时间。这一段里往往连近将来也包括进去。……‘今’表示现在,引申以后表示将来,好象英语用We are going away来跟人家告别似的。‘即’从来没有真正的‘现在’的意思,只表近将来。这两个词不是真正的同义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王引之以“即”训“今”的不妥。   《经传释词?卷五》“今”字条:   今,指事之词也。《考工记??b人》曰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