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杂文的术成就.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鲁迅杂文的术成就

浅议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杂文具有反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反对军阀统治、反对人民群众受压迫的现实。他的笔就像一支枪,与反动敌人展开了斗争。在他的杂文中,能看出所体现的具有国民性、议论性等深刻批判性。现代杂文由鲁迅开创,他在杂文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我将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浅议。 关键词:批判性、国民性、议论性、讽刺、抒情艺术、形象、逻辑思维。 鲁迅后期杂文简况 鲁迅杂文以1927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鲁迅根据当时主客观情况,选择了杂文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项,为此花费了最大的精力.他在1935年底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后感》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这原因也正如他自己说的:“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①面对着三十年代政治战争”,所以“匕首”、“投枪”似的杂文,便成了他最主要的战斗武器。这时,由于他已能熟练地运用马列主义,他的目光更为敏锐,能够穿透复杂社会现象的厚壁,使他的杂文如虎添翼,在思想斗争、文艺斗争中成为使敌人望风披靡的利刃。 鲁迅杂文的重大成就 杂文是鲁迅一生中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鲁迅的杂文在新文学发生、发展中都起了极重的作用。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殊境遇,也由于有了鲁迅,杂文这种形式终于跻身现代文学的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一、鲁迅杂文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代、现代中国社会史。他象一位高等画师般,在相当的广度、深度上,在评论社会的过程中画出了特定时期中国的历史面貌。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记录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两种思想的搏斗;记载了人民大众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浴血战斗,描绘了大革命的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也可以看到从“五卅”到“九一八”、“一二八”,一个民族的逐渐奋起,与强暴外敌的斗争;许多杂文本身是三十年代反文化“围剿”的产物,同时也在一些篇章中看到对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的揭露。杂文中所涉及的多是比较具体的事实,便可以一斑面是窥全豹,人们看到的是整个时代的面貌,听到的是历史潮流奔腾的涛声。尤其因为鲁迅杂文较多涉及文化战线上的问题,又常常描绘社会上种种人情世态、思想动向,也就更多地从这特定的角度,让人们看到一个社会的心灵变迁史。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杂文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色。而他又不孤立地看现实,他要挖出近代以来中国各种问题的历史渊源,“做刨祖坟”的工作。因而他的杂文既有现实性,又有历史深度,直到今天,乃至今后,都有挖掘不尽的认识意义。这博大精深的内容,使鲁迅杂文在特定意义上,成为认识旧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二、鲁迅在他的一些小说中,要画出中国国民的灵魂,其目的的在于改造国民性。他当然更要在杂文中来做这个工作,而且由于杂文的特点,对国民性的批判便列直接、列锐利。鲁迅从强调思想批判转而认识武器的批判的重大作用后,都注视着造国民性问题,关切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他深刻地认识“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因此有志于改革者应“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否则革命只是“沙上建塔,顷刻倒坏”②。所以,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阿Q,而在杂文中,类似阿Q的各种精神状态,便一再受到鞭挞。他在早已没了辫子,长成大脚,穿上西服,游历欧美的先生女士们身上,照样挖出国民阿Q精神。如《以脚报国》中以留洋女士的经历,再次指出“自欺欺人”是“不治之症”。在《运命》篇中,漫淡中日两个民族的性格,揭出“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这种缺乏“坚信”和巧滑,其实仍然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有时从极其平常的事情中,鲁迅也能窥出民族心理中的某种缺陷,如北京的胡同名,必“蝎子庙”为“协资庙”,改“狗尾巴胡同”为“高义伯胡同”。鲁迅不认为这只是求雅之风,因为这其实也是种掩饰,其结果是“使大家可以永远放心打盹儿”③。这当然是长期的文化积淀,变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浸入人们骨髓中去了,几乎谁也不感到奇怪。鲁迅却能揪将出来让大家看看。至于各种卑劣的心态,他的批判也是很严厉的。《晨凉漫记》说张献忠等杀人的缘故,因为自己得不到了,也不让别人得到,便加以破坏。《爬和撞》描写往上爬的人群中,“老实的照着章程规规矩矩的爬,大都是爬不上去的”,这种人当然十分卑劣,可悲的是爬不上的“大都忍耐着一切”还在兢兢业业的爬,顶多抱着侥幸心理想撞个机会。这是一幅稠密拥挤的社会中常见的人示关系图,稍稍思索便能领会在这图像中的人的心态。如果爬、推、撞成了中国人的习惯动作,人人都把力量耗在这上面,社会又怎能进步?鲁迅几乎把民族的惰性,从一切角度落里扫出来,一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