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散文阅读.《废墟之美》.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高考散文阅读.《废墟之美》.ppt

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 2014高考安徽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两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文本解读 注释: ①不多时:过了不多久。 ②番腾,即“翻腾”。此处指翻腾衣柜,寻找春衣。 ③苏堤:亦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④花褪雨: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 ⑤絮沾泥: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 ⑥凌波句:凌波指水仙。这里指女子步履。 ⑦寸:寸步。 译诗: 寒食节、清明节过去不久, 那些香味扑鼻的花儿渐渐变稀。 搜寻出艳丽的服装穿上, 热热闹闹地游览苏堤。 好想留住春天, 可春天却哪知人的心意? 鲜花在雨中褪去了颜色, 柳絮飘零沾满了烂泥。 流连春光的女子步履迟迟, 寸步也不想前移。 三三两两叫来船儿, 归去时, 春天也随着人们而远离。 文本赏析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 词作抒写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蕙风词话》谓其“番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身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学生答案1:这首词通过描写女子步履,用“寸不移”表现了游玩西湖的女子迟迟不肯归家;沉醉在西湖美景下,三三两两乘船的行人要归家,表现了行人归家急切,渴望节日与家人团聚,表现弄弄的思乡之情。 得分:0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学生答案2:上片中“番腾妆束闹苏堤”的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即使是面对暮春,也表现得无忧无虑,欢喜自在。而下片中的“凌波寸不移”的女子表现得典雅高贵,从“三三两两叫船儿”,可看出他们对春天离世的无可奈何和伤感。 得分:1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标答: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示例: “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鉴赏表达技巧----点面结合。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标答: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废墟之美》 2014年北京高考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