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活动型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体活动型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策略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7 页 主体活动型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策略 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 陆建成 摘 要:问题设置策略已成为深化课改过程中数学课堂设计的关键问题。教师应把握问题设置的原则,努力改善问题设置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经历数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主体活动;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学生主体性和课堂活动性是新课程数学课堂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问题型课堂是融主体性、活动性于一体的有效数学课堂模式,已得到广泛运用,但是,教学实践中,由于问题设置不合理而导致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事例还时常发生。因此,问题设置策略已成为深化课改过程中数学课堂设计的关键问题。这里,笔者基于自身实践经验,谈谈对主体活动型课堂的问题设置策略的认识。 1 主体活动型课堂的问题设置原则 1.1 理论性原则:以多元智能、现代建构、人本主义、现代教学观等理论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1.2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体现在时间、空间上,而且体现在思维上。 1.3 适应性原则: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3.1 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出发,建立课本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联系。 1.3.2 教师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能有效推动整体思维的发展为准。 1.3.3 学生学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4 应用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能把实际问题建模,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它们。 1.5 情感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呼唤情感体验。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发展。 2 主体活动型课堂的问题设置方法 2.1 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问题情景,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经历由肯想、敢想一直到能想的变化、发展。 方法1 情景生活化,使学生肯想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中,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励学生去想。 进行八年级矩形的教学,引入新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创设了问题情景:小明酷爱放风筝,他自制了一个矩形的 风筝骨架,不小心挤压成如右图的形状,他能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吗?如何恢复? 利用初中学生对风筝比较熟悉也感兴趣的特点进行问题情景的设置,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促使学生去想。 方法2 结论开放化,使学生敢想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学生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仅凭教师的设问与讲解,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创设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进行八年级数据整理与处理的教学时,笔者根据多元理 论创设情景问题:某电台“市民热线”对上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进 行了分类统计,得到扇形统计图,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象这样,设置结论具有开放度的情景问题,既有利于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疲劳的时候,再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注意力;又可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问题答案;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达到使学生敢想的目的。 方法3 外延探索化,使学生能想 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试验能力和创造才干,使之成为时代的有用之材。 进行九年级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后作业中创设思考 情景:如图,足球场上,甲、乙两队员相互配合向对方球门MN进攻, 当甲带球冲到A点时,乙已跟随冲到B点.此时甲是自己射门好, 还是将球传给乙,让乙射门好?试说明理由。 此情景的外延由圆上延伸到了圆外,给学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