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06-精选(公开课件).pptVIP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06-精选(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A、《诗经》语言的音乐性 《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每句二拍,每拍两字。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诗体。 《诗》与音乐配合密切,普遍采用了回环复沓,重章叠唱的形式。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夫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夫苢,薄言捋之。 采采夫苢,薄言袺之。采采夫苢,薄言襭之。 清代方玉润称赞此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B、《诗经》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巧妙精当。《诗经》中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诗经》中有很多词汇,如“瞻望”、“伫立”、“翱翔”、“颠沛”、“一日三秋”、“忧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 二、《诗经》的影响 1、《诗经》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诗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帜鲜明地颂美与怨刺。这种强烈的现实性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 2、《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特别是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它是我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 3、《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六节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 1、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 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册”与“典”既是记录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些史官以其历史记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2、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称作今文《尚书》。 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 3、《尚书》以记言为主,与甲古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了。这些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它们总的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演进之迹甚为清晰,有些作品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写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 A、这些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中的《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文中反复强调天命,说明伐桀的原因。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而发展到周初,收在《周书》中的那些训诰如《大诰》、《康诰》、《酒诰》、《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等,说理就更加繁复周密,颇为讲究立意谋篇和论证手段。 如《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观点:“君子所,其无逸”,然后便征引商周两代历史,说明“无逸”才能享国长久的道理,接着又具体提出对成王的要求:“继自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为正之供。”最后列举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样,要求“嗣王其监于兹。” B、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是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讲话,在上篇中,他针对大臣反对迁都的情绪,反复劝说,把迁都可使国运昌盛比作“若颠木之有由蘖”;要求臣下听命奉职,“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篇中还用“予若观火”比喻自己对情况十分明了。 C、还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D、《尚书》中也不乏叙述和描写之笔,有些篇章写出了一定的情节和场面。 如《周书·顾命》写成王崩,康王继位,从成王临终前交代遗嘱,一直到康王举行继位大典的过程,都叙述得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至于典礼的场面,诸如礼器之摆设、宾相之排列,以及各类人物的活动,更是历历在目。 《周书》中的《金縢》,写周公摄政时的一段故事,不仅有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而且颇具传奇色彩。 总之,《尚书》中的作品已形成完整的篇章,无论是记事记言,都有了一定成就,它标志着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春

文档评论(0)

咪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