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感觉器.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蜗底部感受高频声波,耳蜗顶部感受低频声波。 四、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分析 五、听觉信息的传入通路 ?囊斑的适宜刺激:头部空间位置与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壶腹嵴的适宜刺激: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前庭器的功能:①引起姿势反射;②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改变;③眼震颤。 ?眼震颤(nystagmus):头部旋转变速运动时,两侧眼球出现同步的往复运动。 六、前庭器的功能 四、眼的感光换能作用 ?视杆系统与视锥系统的结构区别: ①视杆系统 ?组成:视杆细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等 ?功能特点:对光敏感性高,可感受弱光;视敏度(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能力)低;无色觉。 ②视锥系统 ?组成:视锥细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等 ?功能特点:对光的敏感 性差,专司昼光觉;视敏度(对物体的细小结构分辨能力)高;产生色觉。 (一)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二)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维生素A缺乏?视黄醛??视紫红质??感暗光能力??夜盲症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2.视杆细胞感学换能机制 (三)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与色觉功能 ?一般认为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含有对445nm、535nm、570nm光波最敏感的感光物质。 ?一般认为视锥细胞感光物质的光化学反应及感光换能机制与视杆细胞相似。 ?“三原色学说”(Young,1809 Helmholtz,1824): 视网膜上分布着三种视锥细胞,含有三种感光色素,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原色。某种颜色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三种视锥细胞以一定比例兴奋,产生相应的色觉。 ?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比例产生不同的色觉 红 2 : 8 : 1 绿 如: 4 : 1 : 0 五、视觉信息传入通路 1.视野(visual field) 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范围。 2.相称点 同一物体成像在两眼视网膜各自固定位置上,两眼视网膜传入信息大脑分析为同一个物体,两眼视网膜的这两个对应位置称为相称点。  3.双眼视觉 指双眼同视一物体时的视觉。 ?双眼视觉特点: ①双眼视觉的视野大部分重叠,互相弥补, 故无生理盲点。 ②视野比单眼视野大得多。 ③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断准确性,增加立体感。 #六、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第二节 位听器 一、耳的形态结构 二、声波的传导 三、听力 四、耳蜗对音的感受分析 五、听觉信息的传入通路 六、前庭器的功能 一、耳的形态结构 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外耳 外耳廓 外耳道 鼓膜 (一)外耳 1.外耳廓(auricle)  ?耳廓的上方大部以弹性软骨作支架,外覆皮肤,耳垂无软骨,为临床常用采血部位。 作用:有收集声波作用。 2.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形态: “S”形弯曲管道,长约2.1~2.5cm。 结构特点:外1/3为软骨部,其皮肤有耵聍腺。内2/3位于颞骨内。 作用:能与声波产生共鸣 (三)鼓膜(tympanic membrane) 形态位置:为卵圆喇叭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朝向前外下,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角。直径约1 mm ,厚约0.l mm 。 功能:汇集声波;将空气振动转化为固定振动。 结构特点:有环形和放射状纤维,这使鼓膜没有固有振动。 (二)中耳 组成 鼓室 咽鼓管 乳突小房 位置:颞骨岩部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的小气腔。 主要结构: ?听小骨 ?听小骨肌 ?前庭窗 ?蜗窗(第二鼓膜) 1.鼓室(tympanic cavity) ?听骨链:三块听小骨相连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 (2) 听小骨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功能:能增加听骨链运动阻力。 (1)听小骨(auditory ossicles)   ?锤骨、砧骨、镫骨 ?动力臂:阻力臂=1.3:1 2.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分软骨部、骨部。软骨部平时闭合。 3.乳突小房(pharyngotympanic tube) ?颞骨乳突内的许多相通的含气小腔,前部称乳突窦,通鼓室。 (三)内耳 位置:颞骨岩部。 结构:构造复杂的管腔---迷路 骨迷路 膜迷路 组成 ?外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淋巴液。 ?内淋巴:膜迷路内的淋巴液。 1.骨迷路(bony labyrinth)   分部 前庭 骨半规管 耳蜗 ?是颞骨岩部的骨性遂道。其壁较颞骨岩部其它部分坚实。 ?椭圆形空腔,后部有五个小孔通三个半规管,前通连耳蜗,外侧壁(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内耳道底)有前庭神经穿过。 ?前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三个半规管均呈C形,互成直角。向前共五个骨脚连前庭。 (2)骨半观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1)前庭(vestibule) ?形似蜗牛壳,蜗神经穿蜗底进入耳蜗,蜗顶朝

文档评论(0)

一壶清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