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 第一讲.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掌握土壤地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土壤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明确土壤学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成土的主要矿物和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特点; 掌握母质的风化程度与土壤肥瘦的关系。 4.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三、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 肥力高的土壤,生产力并一定高,而生产力高的土壤,肥力一定高 四、肥料的演变历程 (一) 成土的主要矿物 风化特点和结果: ①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形成了新的次生粘粒矿物。 ②颗粒进一步变小,小于0.001㎜,具有胶体性质。 ③释放了可溶性盐类,是植物养料的最初来源 风蚀残土墩 风蚀根露 风蚀留砾 三、现代土壤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9世纪土壤学科的诞生 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 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 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科的诞生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土壤学科发展的驱动力 前60年: 作物生产----独轮驱动 60年代后:作物生产和环境质量保护 ---- 双轮驱动 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 土壤圈: (英) Matson(1938),(美) Arnold(1990) 土壤水能量理论与运动方程的 建立: (美) Buckingham(1907), Richards(1930s) 土壤生态系统: (美) Jenny(1940-1960) 土壤质量 综合调控理论 (美) SSSA(1990s)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19世纪土壤学 化学 地学 生物学 欧洲 20世纪土壤学 化学 地学 生物学 物理学 数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美国 四、我国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古代:《尚书》、《周礼》、《管子》地贡篇、《吕氏春秋》任地篇、《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等 近代:20世纪20年代开始,1930-1939,《中国土壤概要》 1958、1978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土壤资源特性和数量。 现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间学术交流增多,国外一些先进的土壤研究成果与技术传入我国,土壤学科的基础学科水平得以全面迅速提高,我国土壤学科在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确认,到目前为止,土壤学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累计达17人 根据历届土壤学会,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 一、土壤学科体系 土壤物理 土壤化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矿物学 土壤肥力学 水土保持 土壤发生分类 和制图 土壤技术 第三节 土壤学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趋向 土壤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学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趋向 (一) 土壤圈物质的组成、性质及能量循环的研究(总趋向) 1.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包括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重点是土壤圈中碳、氮、硫、磷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2.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包括土壤资源的区域治理、在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生产承载力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3.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其生存效应,土壤中污染物质变化对生存环境影响及其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4. 土壤圈及“全球变化” 包括自然与人为条件下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的历史,现代成土过程及土壤基本特性变化的预测;土壤退化;以及土壤痕量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等; (温室效应:CH4 30%,O2 80% N2O 80% CO2 20% ) 5. 土壤圈物质的组成、性质 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性质,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际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土壤有机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 (二) 土壤全球变化(研究重点) “土壤全球变化”是指在自然的人为条件下,研究土壤圈在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物质的迁移及转化规律。 其中包括土壤类型的形成、组合、分布及其理、化、生物性质的时空变化,土壤温室效应、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的机理、本质及其防治等。 (三) 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重要任务) (四) 研究节源高效持续农业 (五) 加强土壤学基础理论研究 持续农业是由高额的农业产量,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 三者共同组成的。 它包括土地利用的连续性,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提高,经济价值 的增加,生产力的稳定增长,代传土壤质量的提高,抗风险的缓冲 能力增强等。 土壤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发生、物质循环、生态功能、资源潜力、表面化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