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孟子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 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虚词的特点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学习中应注意各类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大多是从文言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些词既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虚词中的特殊现象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兼词,比如虚词连用。 二、重点难点化解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 化解: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化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化解: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