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doc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寻求个人信息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开题报告模板.doc

XXXXXXX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硕士生姓名 XXXX 号 学院(所) XXXX 专 业 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大学研究生部 论文题目 论个人信息权民法保护一寻求个人信息 利用与保护的衡平点 开题时间 2015. 6 选题的实践意义、学术价值 个人信息被认知的伊始,亦是被侵略的开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普及, 各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甚至改变原有社会价值 观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信息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政府机构为了制定国家 和地方的方针、政策,利用国家机构通过互联网上及网下多种渠道收集和处理着个人信息;商业机 构为了商业目的和经济利益,也无所不用其极的通过类似的方式攫取个人信息。因个人信息具有一 定时效性,对获取个人信息优先权的争夺,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般蔓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日常 生活中,充斥着不斷打进的骚扰电话以及挥之不去的垃圾短信和垃圾电子邮件,以及通过微博、微 信、MSN、云端等即时通讯、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存储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十分严峻相关主体间 的利益冲突十分尖锐。2010年发生的“3Q之争案”和2011年发生的“CSDN等多家网站用户信息 泄鎔案”就很好的证明了个人信息安全所承受的严重威胁。然而,威胁并未止于此,反而愈演愈烈。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84. 8%的网民遇到 过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近一年得益于安全软件对部分安全问题捕获、保 护能力的提升,《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74. 1%的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事件,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96.3亿元,较2012年有暂缓的趋势。然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只是个人 信息权保护的硬件基础,法律的制度规范的建设才是个人信息权保护的软件保障。面对个人信息权 保护的迫切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网络信息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 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综上所述,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权民事保护立法, 规范个人信息的合理合法流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选题的依据及可行性(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生相关成果、主要参考资料) 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来看:在国内,对个人信息权的民法属性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有张 靖任的《个人信息权初探》《(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1期)、刁胜先的《论个人信息权的权利结 构一以“控制权”为束点和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韩丽娜 的《论个人信息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0期)、蒋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 的必要性》《(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振亮的《个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南京 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齐爱民的《论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与构成要素》 《(理论与探索》,2009年第10期)。 从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关系出发,对个人信息权进行独立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的文献有胡 卫萍、郑剑的《个人信息权民事确权当议》《(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5期)、蒋怡的 《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振亮的《个人信 息权及其民法保护》《(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对域外有关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进行考察的文献有韩迎春的《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探析》《(前 沿》2010年第12期)、曹险峰的《论一般人格权的立法模式一以德国与瑞士立法例之对比考察为中 心》《(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冉克平的《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人格权立法》《(法 学》,2009年第8期)、谢青的《口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及启示》《(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6期)、 熊爱卿的《台湾个人资料保护法概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年第2期)。 对如何构建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有韩丽娜的《论个人信息权》《(社会科学论坛》, 2007年第10期)、朱昆的《论个人信息权遭受侵害的私法救济》《(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9期)、 蒋怡的《论个人信息权在民法中确立的必要性》《(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振亮的《个 人信息权及其民法保护》《(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齐爱民的《轮个 人信息保护法的统一立法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利明的《人格权法制定中的几 个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另外,王利明教授在其《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苏州大学学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