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地掠过现代性的泥淖.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自 序 沈从文的作品是重新定义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座里程碑。在过去的三十 多年间,鲜有中国现当代作家跟沈从文一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改革开放前 被遗忘的众多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现,使一大批作家涌现了出来,但显然, 沈氏作品与他们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哪位同时代的作家留下了这般不朽 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所谓的 “沈从文热”和当时对某些无 涉政治的作家以及其他五四时期不甚知名的艺术家的热情并无二致。事实上, 如果对沈从文所有作品的接受历史做一番梳理,我们便不难看出,无论是学 者还是读者,甚至是基于意识形态对沈的作品进行审查和批判的人,都认可 沈氏作品的艺术价值。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就在于沈从文的重新发现既不 是空穴来风的文学时髦,也不仅仅是文学领域中文化力量重新整合的结果。 换句话说,沈从文的作品即是经典。那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 尔维诺 (ItaloCalvino)曾写了一本书叫 《为何读经典》,目的就是为了挖掘 经典为何而不朽的原因。卡尔维诺列出了一系列原因,其中一些原因和本文 讨论的问题有关。其实,这里我们也可以将这本书的书名理解为:为何读沈 从文?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且我们也很难否认,沈氏的诗意世界在今天仍是 意义非凡的。借用卡尔维诺书中的观点,可以说与其他同类型的名著一样, 沈氏的作品帮助人们在相关和相对中定义自己。而且,按照卡尔维诺对经典 的六个定义,沈氏的小说也并没有穷尽它须告诉读者的一切。当然,这还需 要一种历史的理解,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 (Gadamer)指出的,这种理解 必须包含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属于那个世界,而那部作品也属于我们的世     2 轻盈地掠过现代性的泥淖 ① 界” 。同样,沈氏表现其人生阅历的能力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特性,即让他 的作品有了 “经典”的烙印,也即 “一部作品所具有的直言力是没有时间界 ② 限的”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一部经典 “对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着完全不 ③ 同意味,同一时代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很明显,他的这种观点非常 适用于沈氏的小说,因为读他小说的这些人,五四运动的一代与三十年代的 一代明显不同,而三十年代的人又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这些 人又不同。 另外,我关于沈从文作品开放式结尾 (即 “剩余所指”———surplusof signifier)的解读也可以作为其经典性的例证,也是使他的作品风靡至今的原 ④ 因之一。 沈从文的作品不愧具经典之名,而他的 “剩余所指”却是通过一 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而明了的写作来体现的。这种所指背后究竟有什么魔 力?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也是写作本书的一大挑战。 若我们都承认沈从文的作品是现代经典之作,那为什么人们并没有正确 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西方社会。这大概与其作品外在的政治因素 有关,与其作品本身并无太大关系。西方文学研究中的后殖民主义风潮出现 后,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经典文学作品的范围,扩展到了包括非西方作家群 体和少数民族、社会少数和性别少数群体的作品。这种调整的错误在于一种 被学者们称为 “边缘营销”的文化政策,而这种政策最终确定了 “西方中 ⑤ 心”的帝国主义议题。 另一个问题在于翻译,在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中,老经典和新经典在源文 化和接收地文化之间的晦涩空间中生存,它们可能已经被严重扭曲了,(非西 ⑥ 方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某些需要被编辑和译者曲解了。 由此可见, 沈从文作品的第一批译本 (英文版)目标值得称颂,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原文 ① 汉斯 ·格奥尔格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二修订版,纽约Continuum出版社 1989年 版,第290页。 ② 汉斯 ·格奥尔格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二修订版,纽约Continuum出版社 1989年 版,第290页。 ③ 弗兰克·克默德:《论经典:永恒和改变的文学形象》,哈佛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34页。 ④ 弗兰克 ·克默德:《永恒和改变的文学形象》,哈佛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40页。 ⑤ 格林厄姆 ·胡根:《后殖民主义的异域情调:边缘的营销》,劳特里奇出版社2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