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回避法宣导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壹、前言 政府為建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規範,於89年7月12日公布實施「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以下簡稱本法)。本法所稱之「利益衝突」,是指「公職人員執行職務時,得因其作為或不作為,直接或間接使本人或其關係人獲取利益」(本法第5條)而言。那又為什麼特別要求公職人員要迴避呢?事實上就是為了使民眾信賴政府,透過法律制度導正過去「肥水不落外人田」、「有關係好辦事」的通病。 至於哪些人有迴避的義務?涉及哪些人的利益時應迴避?所謂「利益」有哪些種類?哪些情況需要迴避?迴避的方式為何?違反迴避規定有什麼效果?實務有哪些被裁罰的情形等問題,就是本次宣導主要介紹的內容。 貳、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基本概念 一、制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目的: 制定陽光法案,以促進廉能政治,端正政治風氣,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當利益輸送,乃政府施政之重點,為澄清吏治,凸顯政府積極推動陽光法案之決心,增進人民對於公職人員廉潔操守及政府決策過程之信賴,建立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迴避規範,故制定本法。 二、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性質 促進廉能政治,端正政治風氣,有效遏阻貪污腐化暨不當利益輸送,乃本法之立法目的(本法第1條第1項),與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政治獻金法、遊說法等,均為健全陽光法案體系而努力之具體表現,故其性質上係屬陽光法案之一環。 目前我國有關公務員迴避制度之規定散見於各種法律、法規命令及內部規則中,因其業務性質不同,迴避之目的、範圍與違反之法律效果亦各有不同,易發生與本法競合時如何適用之疑義,因此本法第1條第2項特別規定「公職人員利益衝突之迴避,除其他法律另有嚴格規定者外,適用本法之規定」,表彰本法相較於其他另有嚴格規定之法律而言為普通法之性質。 三、本法之「適用對象」:公職人員及其關係人 (一)公職人員之範圍 並非所有公務人員均有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之適用,為有效推動廉能政治,並求本法之合理可行,立法者認為現職且擔任重要決策或易滋弊端業務之人員,始有納入本法加以規範之必要,故參照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將本法所稱公職人員之範圍,限定為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2條第1項所定之人員: 總統、副總統。 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各院院長、副院長。 政務人員。 有給職之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 各級政府機關之首長、副首長及職務列簡任第10職等以上之幕僚長、主管;公營事業總、分支機構之首長、副首長及相當簡任第10職等以上之主管;代表政府或公股出任私法人之董事及監察人。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修正條文所稱公營事業總、分支機構首長、副首長,應以掌有人事權限者始足當之(法務部97.6.23法政決字第0971107248號函釋)。 所謂「公股」,雖於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2條、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第14條、中央政府特種基金參加民營事業投資管理要點第6點各定有明文,然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主要係藉由財產申報方式,將法定之公職人員財產攤在陽光下供公眾檢視,以達防貪成效,與前開數法令立法目的皆有不同,是本法中「公股」之範圍尚無與其他法令等同之必要;又所謂「法人」,包括社團及財團,民法第45條、第46條、第59條、第60條亦有明文。是以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2條第1項第5款所稱「代表政府或公股出任私法人之董事及監察人」,係指「代表政府或公營事業機構出任依私法成立之社團(包括公益性及營利性社團)及財團之董事及監察人」(法務部97.7.10法政決字第0970019603號函釋)。 各級公立學校之校長、副校長;其設有附屬機構者,該機構之首長、副首長。 軍事單位上校編階以上之各級主官、副主官及主管。 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選舉產生之鄉(鎮、市)級以上政府機關首長。 各級民意機關民意代表。 法官、檢察官、行政執行官、軍法官。 政風及軍事監察主管人員。 司法警察、稅務、關務、地政、會計、審計、建築管理、工商登記、都市計畫、金融監督及管理、公產管理、金融授信、商品檢驗、商標、專利、公路監理、環保稽查、採購業務等之主管人員。 其他職務性質特殊,經主管府、院核定有申報財產必要之人員。 (二)公職人員之關係人之範圍 公職人員之配偶或共同生活之家屬(例如:父之妾、已訂婚並共同生活之未婚妻等)。 ◎所稱共同生活之家屬,指民法第1123條規定之家長或家屬。(本法施行細則第2條第1項) 民法第1123條規定:「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 本法第3條第1款所稱「共同生活之家屬」,依民法第1123條第3項規定,限於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者,僅與公職人員登記於同一戶籍內,而無共同生活者不屬之。公職人員如進用同戶籍者後,始發生二親等姻親關係,因進用之際,後者尚非其關係人,公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