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隐性风险探析.doc

论文对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隐性风险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对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隐性风险的探析 当前,我区农村信用社职工个人营销贷款约占信用社贷款总额的70%以上,营销贷款在满足社会投资需求,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投资的主渠道。但是,有些信用社营销贷款收回率不真实,违规放贷的现象屡禁不绝,营销贷款存在一定的隐性风险。对此,若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隐性风险将很可能形成实际损失。本文从营销贷款隐性风险的现实表现出发,深入分析造成信用社营销贷款隐性风险的原因,并试图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和对策。 一、营销贷款隐性风险的现实表现 信贷资产质量隐性恶化是指营销贷款质量表面上良好,实质上存在一定风险。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隐性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之一:“移花接木”――变老贷款为新增贷款。就是将已经显现风险的贷款,通过修饰“摇身一变”为正常贷款,最常见的手法是借新还旧,主要集中在信用社年终决算之前。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关系到信用社主任经营业绩和信用社经济利益,于是有些信用社对到期难以收回的贷款,采取了一系列变通办法,先蒙过关再说。虽然各社采取的方法不一,有的通过收款收据抵库存收回贷款,有的通过发放短期员工质押贷款收回贷款,有的挪用客户存款收回贷款等等,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具有“短期代为归还、隐蔽性强”的特点,只要过了年终决算的关口,待来年贷款开闸,必然会重新立据贷款,填补代为归还的资金缺口。 表现之二:“瞒天过海”――变逾期贷款为正常贷款。主要是指信用社对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硬性展期,它与贷款借新还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方法更为直接。由于联社对贷款展期控制比较严,个别信用社在贷款逾期,不符合展期条件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利用联社业务部门到期贷款台帐不健全的漏洞,硬性涂改借据(合同),延长贷款的到期时间,实际上是私自展期。同一笔贷款如此处理后,逾期贷款“改头换面”就成了正常贷款。 表现之三:“一女几嫁”――变违规贷款为合规贷款。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化整为零”贷款。近年来,联社对每个信用社都规定了一个贷款权限,权限内贷款信用社自己审批,超过授信权限的贷款需报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对某些超权限不符合规定的贷款,有的信用社明知上级行业主管部门不会批准,为逃避上级监管,采取将一笔大额贷款分成几笔小额贷款,单笔超权限贷款分成几笔权限内贷款,原本程序上违规的贷款也就成了合规贷款。另一种是“一户多贷”贷款。既有一户在一家信用社以不同名字贷款,也有一个贷款户在多个信用社贷款的。就目前来看,随着营销贷款的增加,“一户多贷”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一户以不同名字在多社贷款的情况,往往难以发现,风险更为隐蔽和集中。 表现之四:“徒有虚名”――变质押贷款为信用贷款。一般来讲质押贷款风险系数为零,最具有保障性。可是有些信用社对质押贷款管理不严,由于工作疏忽或者主管故意等原因,以致出质存单未止付、中途抽换存单甚至抽走存单、贷款到期不支取存单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贷款质押不足额或质押物有名无实,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产的保全程度,加大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二、营销贷款隐性风险的负面影响 1、信贷资产质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这种恶化与其它任何一种恶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很难预知或不可预知。一般呆死帐的出现它都有一个前期过程,在账面上表现为“逾期----呆滞----呆帐”,但隐蔽风险后无法从帐面上确定其是否逾期,很有可能跳过逾期阶段,直接由正常贷款变成呆滞或呆帐贷款,其风险容易被人忽视,后果更为严重。 2、使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和金融监管信息失真。虚假的贷款质量、到期收回率、不良贷款比例等等信息,不利于行业主管部门的制度完善和经营策略的制定,也不利于人民银行对整个信用社的政策制定,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营销贷款出现隐性风险的原因 1、信贷管理、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程度与目前的信贷实际不合拍。一是信用社盲目追求效益,“三查”制度流于形式。①有的信用社贷前调查质量不高,深度、广度不够或根本没有调查,信贷档案对借款人的资信条件反映失真。②联社贷款审批形式化与信用社主任缺乏一定的监督性造成贷款程序上的违规,以及风险识别、控制的失真。在贷款发放中,由于贷款需求的时效性比较强,而超信用社权限贷款报批的过程相对滞后,各信用社为保证盈亏计划,出现了一户多贷、一户多社等违规行为的发生。贷款需求与审批的不配套,使得贷款审批形式化,进而造成贷款责任分担的不明确,对信用社主任监督机制失效,贷款风险识别与控制失真就成为一个较普遍的问题。③贷后检查不力,有的信贷人员没有按规定及时跟踪检查,甚至有的信用社主任和信贷员对其它职工营销贷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