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一、苏轼(1037-1101)简谱: 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四川眉山。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诗案”发。被贬黄州。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 元丰七年,改贬汝州。 二、苏轼的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1)、平易(不求高深);2)、重实用(与陈述古辩禅理,“龙肉”“猪肉”之说);3)、圆通(“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清非浊,非律非禅。”)。 第二节 苏轼的辞赋和诗 一、苏轼《赤壁赋》 苏轼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又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表达的人生哲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节 苏轼的词 一、以诗为词,提高词品。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刘熙载《艺概》卷四:“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 * 苏轼像 (元)赵孟頫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苏轼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轼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参考文献: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 《苏轼年谱》(孔凡礼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2、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观:文的独立价值与道的广泛性;辞达而已的观点: 《与谢民师推官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传神观。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三、苏轼的散文:议论文和游记特点。 《石钟山记》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的水乳交融。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手稿《赤壁赋》 二、苏轼诗歌 现存苏诗两千七百多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1、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1)苏轼留心观察社会、有志经世济民,不少诗作描写百姓贫苦,具有对现实深沉的批判意识。请看晚年创作的《荔枝叹》: 十里一置[驿站]飞尘灰,五里一堠[记里程的土堆]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音骨,海鸟的一种,指海船]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汉和帝年号]荔支来交州[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天宝岁贡取之涪[涪陵]。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汉和帝唐羌,曾建议罢除交州荔枝的进贡]。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牙,前丁后蔡[丁谓、蔡襄。作者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

文档评论(0)

喵咪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