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尿液检查 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Dubin-Johnson综合征(消化内科)又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Ⅰ型,1954年Dubin等首先报告。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多数研究表明Dubin-Johnson综合征血缘相近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可多人发病,病人是Dubin-Johnson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纯合子,但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 1948年Rotor等报道一家族中有非溶血性黄疽,其血清中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浓度均增加,但肝细胞内无色素沉着。之后有不少报道指出其为结合型(直接)高胆红素血症体质性黄疽。与遗传有关,半数患者有明显家族史。 * 尿中革兰阳性细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再与苯喹啉结合产生重氮色素,颜色变化与细菌数量不成比例,但阳性结果表示细菌数量在l05/ml以上。 尿路感染多为大肠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引起,可呈阳性反应;变形杆菌有时呈弱阳性;其他如粪链球菌、淋病双球菌、葡萄球菌、结核分支杆菌则为阴性反应。细菌感染量少、尿液量多,使硝酸盐稀释可造成假阴性。高比重、维生素C进食硝酸盐丰富的菠菜、卷心莱等食物会出现假阳性。 * 此实验诊断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符合率为80%,因此可作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但由于亚硝酸盐单一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如尿亚硝酸盐阳性不一定就是泌尿系感染,尿亚硝酸盐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泌尿系感染。应结合其他尿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尿中混入强氧化剂可导致化学法假阳性,维生素C浓度超过250mg/L时会造成假阴性。 1\但在隐匿性肾炎,当尿中红细胞破坏时,可能表现为红细胞数与隐血试验结果不一致,应注意分析。 2\若尿液外观为血性,隐血检查阳性,但镜下无红细胞,需进行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的鉴别。 * 根据酯酶法的原理,利用中性粒细胞中含有酯酶,这种酶能水解一种3-羟基吡咯酯类底物,释放出酚从而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高比重尿、淋巴细胞尿、高葡萄糖尿(10~20g/L以上)及室温较低时(20℃以下)、白蛋白、维生素C、头孢菌素等均可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偏低或假阴性。 泌尿系统炎症,如细菌感染的肾盂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症,以及膀胱癌、尿道癌等恶性肿瘤等疾患。 * 正常新鲜的红细胞为浅黄色,双凹圆盘形。在浓缩尿中(渗透量大于800mOsm/kgH20)红细胞常发生皱缩、颜色加深。在低渗尿中,红细胞吸水胀大,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脱出,成为红细胞淡影(blood shadow)。如果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因其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挤压损伤,血红蛋白完全或部分丢失,在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细胞形态变形,可呈多形性,如亚铃形、面包圈形、芽生形、红细胞淡影等,细胞大小不一,以小细胞为主。称非均一性血尿。若红细胞形态类似新鲜的外周血,则称均一型血尿,多来自肾小球之外。 * 1、: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此时可伴有尿蛋白及管型。 2。1、 :健康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出现暂时性镜下血尿。应动态观察加以区别。 2。2、 :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及先天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 关于区分肾源性或非肾源性红细胞血尿,仍无统一的标准,但多数认为:肾源性血尿(多形型),多型红细胞≥80%为变形红细胞;非肾源性血尿,尿中多形型红细胞≤50%,大部红细胞为正常红细胞(或均一性红细胞)。 * 正常新鲜尿中,白细胞外形完整,无明显的退行性变,浆内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常分散存在。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亦可见到少数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炎症、变性的中性粒细胞可见大量伪足,细胞核及胞质边界不清,加入乙酸后才可见到清晰的分叶核。 * 指来源于肾小管及尿路各部位的上皮。另外,妇女尿液可混有阴道上皮细胞。 3。1、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体积略大于白细胞,偶有核分裂现象,核质比大于1:1,胞质可见多少不等的颗粒。健康人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很少见,急性肾小管损伤、间质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时可成堆出现。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炎肾病型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吞噬脂肪或发生脂肪变性,显微镜下可见折光性很强的脂肪颗粒,细胞核不清楚甚至消失,称为复粒细胞。肾移植一周内,可出现较多的该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而消失,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可再度成片出现。 *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在正常尿液中不易见到,尿路炎症时可成片脱落。其中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角区急性炎症时,多见尾形上皮细胞;膀胱体部发生表浅炎症时,多见大而圆的移行上皮细胞(俗称大圆上皮细胞),当发生深层炎症时则会有膀胱基底层细胞脱落。 * 来自尿道前段和阴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