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只风筝》读后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4只风筝》读后感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师为我们推荐的阅读题目中的《第94只风筝》,读后我非常有感触,特写下本篇读后感。 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由眼前景回忆起儿时江南放风筝的境况.而写北京的风筝只是一笔带过,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从时间和季节入手,写出了风筝的姿态颜色、形状.虽然“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周围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温和”.文章的一二两段构成了一个层次,引起了下文对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一事的具体描写. 由于我的“不爱”甚至“嫌恶”,便也将这一心情转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反对弟弟去做.我是兄长,当然有着兄长的威严,弟弟也就只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看着小兄弟因风筝的落升而惊喜的情形,我却只有感到“可鄙”. 这一段是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鲁迅先生一方面写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写出了“我”的“强大”,兄长的“威风”和小兄弟的“无奈”的强烈的反差,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 因而,当“我”发现小兄弟在偷偷地瞒着自己去做风筝的时候,便以兄长的威严毫不留情地折断了风筝的“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我似乎是得了胜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里.这一段叙写很具体很细致.这是由上一层的原因而导致的必然的一种结果. 鲁迅先生虽然淡淡写来,但我们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儿童的天性是纯洁的,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玩具则是儿童的天使.当鲁迅先生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已是中年以后的事情了. 接下来的,文章有了很长的篇幅,写出了我的懊悔和补过.但当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终于可以得到这补过的时机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长大之后,早已将这一切忘记了.时间和生命永不会给我这一赎罪的补偿,“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过往的错误或许永无改过的那一天,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题似乎是多面的.有对兄弟间浓情的抒发,有对封建家长制的鞭挞;有对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对过往的罪责的“无可把握”的悲哀.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环境的对比:北京二月的肃杀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热烈和温和.这一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浓烈的悲情和深重的无奈.二是人物的对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强大.这一对比构成文章叙事的主体,也贯穿文章的始终.三是时间的对比:这时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我的前后的变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后的变化.我的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变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三个层面的对比在文章中交织成深沉的叙事点,使得文章含蕴极深而感人极强.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给读者以清晰可寻的脉络,并成为打动读者的抒情的线,和三个层面的对比交织成一个浑然的整体.我的感情变化的线索是:对放风筝的“嫌恶”,对小兄弟看放风筝的“可鄙”,看到小兄弟做风筝时的“愤怒”,折断风筝离开时的“傲然”,反思后的“沉重”和不得原谅后的“悲哀”呢?

文档评论(0)

摇曳在风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