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1. 1、本文档共2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 PAGE PAGE 8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一章 规划导言 一、地理位置 本次旅游规划的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南濒太湖,北倚长江与泰州市隔水相望,西南端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市区东距上海市128公里,西距南京市183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o07至32o00,东经119o31至120o36之间。 二、规划背景 在国家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业已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1998年底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和2001年1月的旅游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了旅游业发展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和关联带动作用。随着市内外高速公路等重大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相继完成,以及国家、江苏省、无锡市对旅游产业的重点扶持政策,无锡市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无锡市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重要的文化、风景、度假旅游资源大市,具有极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资源优势,自然、历史与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以太湖山水景观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档次较高,其中有较多的比较优势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主体与长江三角洲核心客源市场趋势有极好的吻合度(观光游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无锡处于我国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北京、上海、广州)和五大国内旅游目的地(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复合与中心位置,不仅易于引入上述目的地的游客,也极易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从交通的通达性与空间距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均居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前列,闯出了以“影视文化”为促销手段,以“影视基地”为旅游载体的成功模式;近年来,随着“影视文化”旅游产品走向成熟期和衰落期,对太湖山水观光传统旅游产品的品牌包装和形象促销也取得显著成效,“太湖明珠”的品牌形象和“灵山大佛”等精品景点的开发使无锡传统主导旅游产品得到更新和提升。但是,随着核心客源市场旅游产品需求层次的演进,以及影视城主题公园走向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与衰落期,无锡旅游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其次,无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尤其是两个“率先”的贯彻实施,使无锡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地位的提升成为必然。因此,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旅游业发展新的“三大跨越”的目标。如何解决无锡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打破原有成功模式的“路径依赖”,需要对无锡现状客源市场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对空间竞争与协作的关联区域进行比较优势的分析,深入挖掘无锡历史文化并对市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策划,加快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与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市场牵导的特色产品化开发,规划和建设一批有显著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工程,尤其是城市旅游职能的完善以及通过城市设计完成旅游城市环境营造与主题旅游城市的目标,并通过对核心旅游市场的定向营销推动无锡市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无锡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宏观背景看,《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进入实施阶段,无锡市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与之相衔接。因此,无论从国家、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市场趋势,还是从无锡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等方面,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关键是需要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规划。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无锡行政辖区,包括境内的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崇安、南长、北塘、新区、滨湖、锡山、惠山7个区。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 四、规划性质与任务 本规划属宏观战略性规划。规划成果内容由专题研究、说明书、文本和图纸、重点旅游区(带)的概念性规划和设计等组成,是二十一世纪前20年无锡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旅游业发展行动纲领,并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市场主体行为导向和政府工作重点。 五、规划期限 为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期限分为近、中、远期。近期为2003-2005年,中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8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