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人口—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VIP

专题01 人口—看历史-《小切口—看历史》高三一轮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历史考点而言,与人口问题相关的主要还有人口膨胀问题、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城市化问题、户籍改革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等等。人口迁移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命题切入点。 古代人口迁移主要与战乱有关,如安史之乱、靖康之耻;近代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迁移主要与政治因素有关,如生产建设兵团、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以及出国潮。 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动乱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动乱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关系。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迁移的原因来看主要有政治需要、战乱逃难和经济谋生三种。 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而且对于80、90后来说,海外留学、移民的数量日益剧增,从而推动了中国人口向海外迁移的脚步。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迁出人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 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城市病”、农村“空巢”现象及迁移人口贫困化、权益保护与社会融入等城乡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回顾近几年高考真题发现,不乏有对人口问题的考查,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就考查了清中期与近代人口膨胀问题。2016年天津卷考查了与人口问题相关的城市化问题。以人口膨胀为例,人口膨胀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人地矛盾突出,解答此题首先分析材料信息,可得出这几层信息:社会稳定、政府减税政策、耕作技术改进、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开发、人地矛盾突出、环境破坏、人民贫困,对材料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后,答案就跃然而出了。当然我们回顾历史知识可知,以康熙为代表的清初统治者实行“安民”、“宽民”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特别是“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改革措施彻底消除了一直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蛇影”,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促使清代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势态急剧膨胀。 1.(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高江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