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4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2(1).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 ----英国哲学家罗素 “即使在战争艺术与战争科学上,他们(指中国人)也低于我们的水准。这不是出于无知,而是他们本意不愿如此,因为他们都鄙视人类所有产生或者导致侵略的行径,也因为他们——似乎在遵循着为不少人误解并夸张到可怕地步的基督教崇高的教义——厌恶战争本身。” ------法国近代思想家莱布尼兹《中国近事序言》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探究: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 9月26日,为纪念“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监制的“神舟七号”纪念金条在北京上市发行,发行前已获得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位宇航员的肖像授权和签名。国内发行量限定为3000套,每套包括两根25克AU9999金条。第一根金条雕铸有“神舟七号”在太空的遨游图和宇航员出舱图;第二根金条正面雕铸有三名宇航员的肖像。 9月28日,香港市民和游客在香港街头通过户外大屏幕的电视报道关注神舟七号飞船返回。 神七翱游成功,只是中国初步成功,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棒,我会支持你,中国! 发表于:2008-10-17 17:17 发表评论:航天员真是太棒了!沉着、冷静、机智,你们是中国的骄傲,你们是中国的传奇! 发表于:2008-09-29 11:04 中华民族又一次向世界显示了强大的航天实力,也显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为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我为是一名炎黄子孙而骄傲! 我无比兴奋和自豪,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盼望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航天科技专家和航天员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向所有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致敬!期待神七顺利返回。 载人航天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意志和品质! 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正如胡锦涛主席说:“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是指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今天,团结统一的精神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 是指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是指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立国兴邦之本。 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爱好和平 整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维护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同时,和谐本身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完全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有机结合。《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在他看来,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才会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既不能产生新事物,也不能发展。孔子也主张“和而不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他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社会的和谐。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明确把和谐视为全社会应当遵循的共同价值准则。 爱好和平 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中华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的愿望,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 这种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

文档评论(0)

jyr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