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宜山高级中学.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虚词 复习 宜山高级中学;十三、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见金太阳,完成练习T16(2)“或”;十四 :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如:何以知之;(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退而论书册,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见金太阳 ;十五、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六一,何谓也?;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作状语,可译为“为什么” ①夫子何哂由也。 ②先生坐,何至于此?;(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怎么”。 ①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开心就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