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花一世界 郁达夫先生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英国诗人布莱克 (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一粒沙可以反映世界,一个局部可以看出全部,短暂的一瞬间也可以说是永恒。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犹如岸边的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有序,花落有声。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1、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长诗《毁灭》 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著作《朱自清文集》 1、作者简介 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标准的写照。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 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中的句子以自勉。 春华秋实 (chūn huá qiū shí )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如在中学课本里的《夏感》。 华:同“花。”实:植物结的果。   一,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实。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二,比喻文采与德行。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相反,若“习近不肖,礼贤不足”,则离“春华秋实”远矣)。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三,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相当于“春去秋来”,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这棵石榴树,今年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三、结构品析 一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 (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三 (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重抒情) ??? 四、感情揣摩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小结: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明作者交织在淡淡的哀愁与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之中。 ?板书:两条线索 ????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 ????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 小结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练习三 2、背诵4、5两段 五、景物描写 赏析4-5段,看看作者分别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景物的? 六、语言品析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1、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又叫移觉,联觉。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了通感手法,属于嗅觉的“清香”,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使意境更加优美。 语句效果分析方法: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 ,有……(效果)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运用通感,由视觉的“光与影”向听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