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PAGE !!!!!!!!!!!!!!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本质主义与话语分析 1.传播定义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学者们采取了某一个特殊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即大都采用“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试图通过传播现象揭示本质。本质主义定义方式的原因有两个: 1)学者认为采取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普遍认可的统一数据获取方式和判断结果的标准,可以通过比较获得最符合这个标准的解释。但社会研究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获取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让本质主义的定义陷入困境。2)为了使用方便,避免上述困境,采用了本质主义的定义。但这种策略却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局面,因为各个定义都没有本质上的真伪,为何采取一个排除另一个呢? 2.为了避免本质主义定义的缺陷,本书采用话语分析的定义策略。即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换句话说,话语分析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能否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对于传播学的话语分析来说,它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围绕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采用话语分析的原因:1)传播作为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和理解在不断变化;2)传播作为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传播本身没有变化,但我们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变化,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3)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决定某个时期采取某个本质主义定义只是权宜之计,任何一种对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 ※“传播是什么”的六种话语 1.传播是传递: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果让社会研究的学者艳羡。虽然社会研究学者不断地提出崭新的理论,但其使用方法多是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内省、思辨方式。和自然科学相比,这些知识确定性低,因为学者对同一现象可以有不用的解读,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的评价标注,这种现象被看做是社会研究的一个缺点。因此,自然科学研究的确定性,成为实证主义追求的目标。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种理论在这个背景下被引入社会研究。继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是最典型传播是传递的定义。申农提出信息论,指出“信息就是不确定的消除”。 但信息并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忽视了信息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有其自身的局限。加上“传播是传递”的话语,所要表达的传播目的是传授双方的完全一致,这一理想含有唯我论的意味,陷入僵局。 2.传播是控制:对于利益集团和商业机构来说,他们不重视过程而是结果。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后一个要素是“效果”,这个模式因为过于强调以传者为中心的控制,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科学主义助长了这一话语的发展。 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认为社会过程充满偶然性,并非井井有条。因此,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社会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作出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更好的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进入20世纪,大众逐渐走向舞台中央,对于赞成精英政治的来说,这一的状态意味着“大众的背叛”。一战时,交战国双方首次大规模使用了宣传战略。同时,英美等国的政府为了获得大众的支持,违反了传统道德,发布假消息和控制媒体。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并对大众媒体塑造的虚假现实表示忧虑。以此为背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心理学研究者进行说服实验,利用实验,推动了这一话语的流行。 “传播是控制”反应了人们对科学的盲目信仰,把自然界与社会简单等同起来,用征服自然的方法去“征服”社会、“征服”他人,这种工具理性必然给社会成员而整个文化带来不良影响。 3.传播是游戏:前两个话语都把功利性放在了第一位,把传播看做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这些话语都强调外在的目标,而人在传播过程中的内在体验和自我却受到忽略。 英国学者史蒂芬森把游戏与传播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从心理学角度讨论游戏与传播的关系。史蒂芬森认为,虽然大多数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但是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给人快乐。 传播游戏理论与其说是对传播信息理论的否定,不如说是对它的发展与补充。它提醒我们,传播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性的,不能仅从信息的、实用的角度来思考,还要关注个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自我存在与发展。 我们不能再把传播游戏看做是一种功能性活动(比如“寓教于乐”),而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加以审视。另一方面,我们也

文档评论(0)

哆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