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诊临床的科学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脊诊诊法临床应用 脊柱逢四则变原理的应用 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实践发现脊柱逢四则变的原理并运用于脊诊诊法中: C1-4:颈丛神经系统。主要由C1-4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及头面部和五官为主。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视力异常、牙痛、三叉神经痛、胸闷、憋气 、窦性心律等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C5-T1:臂丛神经系统。主要由C5-T1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颈项部、肩背部上肢的疼痛、麻木无力、功能障碍为主,常见症状有颈肩背部酸痛,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 T2-5:呼吸神经系统。主经影响咽喉、肺、前胸、后背部。常见症状:咽炎、咽痛、声嘶、胸闷痛、乳房痛、气喘、 心前区疼痛、肩胛骨疼痛等。 T6-T8: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影响,心脏脾胃消化功能,常见症状有:胸闷、心慌、心悸、胃脘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T9-T12:主要影响肝胆系统及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区痛、胆囊炎、肠炎、胆结石、大便异常、脂肪肝等。 L1-4:腰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肾脏及生殖系统、腰腿痛。主要表现有:阳萎、早泄、前列腺炎、附件炎、腰痛、下肢疼痛等。 L5-S4:骶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下肢运功系统。如坐骨神经痛、下肢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无力、足跟痛等 。 脊诊诊法临床应用总结 心律不齐多在C3-5右侧有压痛,T6-7有压痛。 哮喘病多在T4-5右侧有压痛。 肋间神经痛多在T7-T10的左侧,同时肝功能异常多在T7-T10左侧有压痛。 糖尿病多在T7-T10右侧有压痛,L2有压痛。 颈性耳鸣耳聋多在C3、L1有压痛。 颈性视力异常多在C2及T9有压痛。 颈性眩晕多在C1、2及T9、L2有压痛。 神经根型颈椎痛多在C5、6、T4有压痛。 颈源性血压异常多在C2、3、5、T9、L1有压痛。 颈性心绞痛多在C2、3、T6、T7有压痛。 脊源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多在T8、9、10有压痛。 脊源性胃脘痛慢性胃炎多在T8、9有压痛。 脊源性咽炎支气管炎多在 T1、2有压痛。 脊诊中的辨证 实证:凡棘突偏歪,关节失稳,椎体移位导致的骨性隆起,且压痛明显,直径不超过1cm,多伴有临床症状。 虚证: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痛性筋结,条索状物等无骨骼位置异常变化,且压痛不明显,多无明显临床表现。 脊诊检查注意事项 1.脊诊检查时要让被检查者体位正确,自然放松,应在光线充足和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诊查。   2.在检查中要根据被检查者体质来决定医者手法触诊力量的大小,要掌握好触诊三步手法,即:一查、二看、三辨、四定才能作出诊断。   3.在诊查过程中,如出现以下两种情况要仔细辨别,防止误诊、漏诊。一种情况是被检查者体质强壮,另一种情况是被检查者由于发病时间短,其脊椎两侧还没受累及其“阳性”反应点也不明显者。   4.医者运用触诊所感觉的异常变化必须与被检查者有同步的感觉,方可做出判断。 检查禁忌证    1.被检查者并发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皮肤病、肿瘤及各种传染病患者。   2.脊柱局部有损伤,伴有出血倾向者。   3.脊柱畸形,先天发育不全者。   4.脊柱有明显外伤,累及脊椎骨折及脊髓损伤者。   5.妊娠三个月以上者。   6.年龄小于三岁,大于七十五岁以上者。 7.对诊查不予配合者。 谢谢! 脊诊诊法及其临床应用 脊诊整脊技术教研室 什么是脊诊? 脊诊是指医者通过对脊柱的诊查来了解相应脏器的功能状态,并以此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 脊诊诊法的理论渊源 脊诊诊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诊疗方法,该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并结合现代局部解剖学、全息学说发展而来的。 脊诊诊法的理论渊源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和机体各部组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内脏疾病可以反应于体表一定部位,如《灵枢·本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元代朱丹溪曾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概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脊诊诊法的理论渊源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有机统一。我院多年来一直研究脊诊诊法与中医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及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临床,实践证明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bbitc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