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精髓突破停滞.doc

  1. 1、本文档共2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突破停滞职业心理自助手册—不得不看的一本好书 前 言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停滞期”的困扰。这是美国两位学者弗兰森和哈代克研究的成果。他们在《新领导观》一书中写道:“停滞期通常是针对领导重视却又没有升迁进展前景的治理者(或者其他任何职员)而言。”“几乎所有人早晚都会自然走上结构性的停滞期,因为升得越高,职位越有限,这种现象在层级式的组织中尤其明显……20年前,结构性的高原期或许发生在四五十岁的人身上,今日这种情况却冲击着三十来岁的人们……许多人未到达其能胜任的层级就停滞不前了。”   1992年,我通过多方努力调到家乡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在当时能够进入这家当地利税大户、待遇福利都专门好的厂子是专门令人企羡的。在进这家厂子时,我专门清晰厂里像我如此拥有良好学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并不多,我明白自己的努力会有一个好的报偿。尽管企业存在着种种限制,又比较保守,没有快速晋升的渠道,所有的高层领导者均毫无例外地年复一年、级复一级地从基层爬到顶峰。我不服输,一直追求的确实是出人头地。接下来的几年,一切正如我愿,我因表现出色专门快得到了高层的重视,从基层科员、主任科员、科长到厂长助理,我一直成功地向上攀登。有时我觉得我离进入金字塔的顶端只有一步之遥了,甚至幻想没准哪一天我也会坐到厂长的真皮转椅上。   1996年主管销售的副厂长荣退二线,应该轮到我上了,因为我当时分管的片区在整个销售公司表现最为优秀,我在厂长助理的位子上与这位副厂长配合得相当默契。厂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一职位非我莫属,我也为此踌躇满志。当人事任命的红头文件发下来时,结果是不人。几乎所有人都为我抱不平常,我也有一种被愚弄甚至是被遗弃的感受。我开始整天提心吊胆,疑神疑鬼,仿佛总有人躲在暗处给我过不去。这也几乎摧垮了我的自信心。   后来,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去厂长家里, 厂长对我讲:“事实上,大伙儿对你的表现评价是专门高的,你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不泄气,好好干。”这句话让我重新捡回了自信也倍受鼓舞。我接着一如既往地工作,只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内心感到专门渺茫、专门疲乏。我已厌倦了解决工作上的各种难题,只觉得工作处处不顺心,总有种莫名的反感。然而我当时并没有感到挫折或者某种失落,只是觉得闷闷不乐,我那时认为这可能是“压力综合症”的表现。   1998年国家对国有企业开始推行“抓大放小”的政策,我们厂也相应地进行了人事调整,压缩合并了部分机构。当时这种做法被称之为“企业瘦身运动”。我不再担任助理,而被调到新组建的西北销售公司做经理,使得我有机会在新疆工作了一年。这一年也使得我有机会静下心来重新考虑一些问题,我意识到我的职务可能升到头了,再也没有机会晋升了。我当时全然不明白有“停滞期”那个词,再讲当时我看起来一点也不“停滞”。我开始变得没有耐心,浮躁不安,一些“老大难”问题重复出现,无法解决。同时由于公司压缩销售费用,我的工作几乎无法开展。我觉得工作不光是机械的重复,简直是无聊透顶。   观看一个人的工作生活状况,并不能明白他是否正处于“停滞期”,陷于停滞状态,工作或生活进展到一定时期后,便无法接着进步,这种停滞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停滞只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旁人是看不见的。日理万机,业绩辉煌之士专门可能觉得自己正陷于停滞,而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之辈专门可能怡然自得、知足长乐。   因此我明白工作并不等于生活,尽管问题出在工作上,然而我只有在工作上有所进展突破,才能使我的生活充满活力。有人讲,大自然是最能让人参透人生的地点。人之因此有攀登的欲望,因为山就在你面前。有时感受到命运大概在自己手中,但又不可捉摸。内心隐约感到郁郁不乐,却又无何奈何。生活一如既往,因为表面上看来什么事也没有,只是毫无乐趣可言。事实上假如我们确实郁郁不乐,越是感到不扭越能积极地去改变,但是大多数人除非目前已不堪其苦,否则总是安于现状,迟迟不做任何改变。   自从1969年劳伦斯·彼得与雷蒙德·赫尔合作出版《彼得原理》以来,“彼得原理”就成为不称职现象的专有名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概括地讲,彼得的理论认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假如接着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彼得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职员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系数(PQ)为零。”按照这一讲法,升官晋级当然能够发挥一个人的潜能但也易使他达到不称职的职位,从而降低他的价值制造。不称职者逐渐增多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尽管彼得的著述中举的是美国的事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9****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