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现状的梳理.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现状的梳理 中国戏曲对比从前无疑已经没落。 首先是受众的区别,看过《霸王别姬》,对其中程蝶衣成名后去出演,身边万人空巷的景象印象深刻。基本类似于现在的大明星。 看过一个小节目,讲的是关于00后对于戏曲的看法。节目中请来的几位小朋友对于戏曲都有一定了解,看过之后也都能唱出来两句,甚至其中一位对于每位表演者的扮相如数家珍,但是就算是这样,节目中的所有孩子都不喜欢京剧。“相对于戏曲,他们都更喜欢综艺节目。” 我在南博院看过一场戏曲,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台下的观众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也许对于现在的戏曲来说,它的受众是那些“中老年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信息化时代变迁造成了受众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过去人们爱在街头巷尾、戏园子里一大群人聚着看戏,不过现在人们好像更喜欢在家看电视。即使大家喜欢去影院看电影,不过那种播放的频率可不是艺术家现场演出所能及的; 当前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导致受众审美趣味与习惯变化。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少,没事的时候就爱听歌戏,在艺术形式选择多元化的今天,企图修改某种形式来涵盖一切观众面的设想肯定是不现实的。 而且,如今的年轻受众对于快节奏的艺术表演形式更为崇尚和喜爱,所以叙事缓慢的一些传统戏曲根本不受待见,现在连抒情歌曲的市场都不如电子乐大呢。比如我研究的那个,其中有个著名的花腔“论讲一回”,从前为其独具特色的花腔,使得整个唱腔显得悠扬婉转而节奏缓慢,而如今看来,四个字却可以拖唱出一分钟,一杯茶的功夫都出去了它依然在拖腔,心急的人听不出那韵味。 除此之外艺术家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功底减弱,引发连锁反应,也是戏曲没落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承认,戏曲和曲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声名最高的几位,和当年的万儿也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前看梅兰芳的万人空巷场面,现在大概只有陈奕迅和周杰伦能达到了。于是在当代商品社会,受到商业价值不足的影响,戏曲艺人经济收入严重降低。除了全国性的一些尚还能上得了电视参加的了戏曲颁奖的曲种,很多戏曲演员可是属于一边演出一边务农维持生计的,那这种练习和演出时间就会不同程度减少,所谓“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老师知道,三不练观众就能看出来”,技艺不精就是衰落的开始;而且,很多民间艺术家由于思想文化水平和艺术创造力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形成标志性个人艺术风格、无法更好的使自己所表演的这门戏曲具备高记忆度的魅力展现,那这对于本来可能就没有太多戏曲欣赏知识的观众,形成一种“各种曲艺都差不多”的笼统印象。当今这么注重符号价值的社会,没特色绝对不行;活儿不好没人请着去演出,经济收入就微薄,导致艺术家的改行和传承人数的骤减。到现在,我研究的那八百年历史的大鼓艺术,传承人就3个了。 现在社会有许多人开始尝试更改戏曲受众少这一局面。前两天李玉刚老师新出的一首新歌《刚好遇见你》,其实是很好听的,也能听出他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除此之外,还有像动画《霹雳布袋戏》等等。年轻人对于这些加入流行元素,娱乐元素的戏曲更容易接受许多。 同样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声对比戏曲好像更容易被人们所广为接受。每年春晚上的语言类节目也是最受欢迎的,所有相声的内容也与现代息息相关。我想戏曲做出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尝试是很有必要的。 以京剧而言,第一个问题不是过分复杂和过高的门槛,而是无法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无法形成代入感。那些传统剧目,表现的角色,唱腔没有一个能让一个现代观众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代入感,但是注意,在其创作出其,即清朝末年,可是完全契合当时的语境和心态的,比如著名的苏三起解,发生在明代山西,但是这幕剧里的唱念可是地地道道的老京片子,其中反映的社会结构甚至官职也都是如假包换的清朝设置。 这也是为什么京剧在当时几乎成为流行文化,从王公大臣到走卒贩夫都会哼哼几句,也会“看着直掉眼泪”或“看的满面通红”。而现今,即使是资深票友,也大多沉迷于技法,没见几个能对作品本身表现的人物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的。 有人会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节奏,伴着自己独特的节奏才会衍生出时代的基调和文化形式。京剧的落寞不能迁罪与年轻人和艺术家,毕竟如果让京剧迎合时代的口味而焕发朝气,恐怕京剧中的韵味也会散去。但是如果艺术家只会表演不会创新就不能叫做真正的艺术家。经典老剧不会消失,但是创新出符合现在时代的戏曲,并且发扬光大才是真正重要的。

文档评论(0)

139****79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