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ppt

心理学第04章_中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问题:;学习目标;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心理结构;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它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几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三、 道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临床谈话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 ;第一对: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在5、6岁以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称为前道德; 在5-10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1)前道德阶段(5、6岁以前) 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地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完全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又称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又称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在以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下面就是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

文档评论(0)

爱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