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城启乡城乡统筹中重庆郊区的定位.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承城启乡:城乡统筹中重庆郊区的定位 及发展路径探析 统筹城乡发展,是根据城乡不同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促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和现代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重庆是一个具有“都市定位,省域特征”的直辖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主城区幅员面积小,城市经济发展不力,对周边地区面积拉动比例为l:57,人口拉动比例为1:7,农村城镇化速度缓慢。当前,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面临一个结构性矛盾:若加快推进城市化,则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若放缓城市化发展,城市则无力带动农村。同时,广阔分散的农村地区无法直接承接这种辐射和带动,这就需要一个“承城启乡”的过渡地带。郊区作为主城区周边的特殊区域,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的地域空间,它的发展过程就是郊区城市地域与乡村地域共同城市化的过程,是“承城启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渡区域。郊区发展已从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逐渐演变为主角。 按照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重庆市城乡统筹的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发挥统筹优势,加快实现城市和郊区、郊区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城乡混合共生的郊区的发展,对于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和农村腹地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城市—郊区—乡村”辐射作用来逐步破解城乡统筹这一世界级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重庆市郊区发展现状及空间 1.1 区位优势 直辖以来,重庆空间结构不断调整。2006年,市政府提出以主城区为核心,车程在一小时以内的23个区县组成“1小时经济圈”(见图1),包含原来经济最为发达的主城九区和直辖以后发展较快的附近区县。随着都市区的急速发展,环境、交通、地价等因素促使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郊区逐渐显示其将日益发展成都市区新的主要产业和就业中心的趋势。这部分区域是带动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和重要板块。 图1 重庆市“一圈两翼” 1.2 产业基础和支撑条件 直辖以来,全市产业布局有了较大变化,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直辖前的24.2:39.9:35.9调整为2007年的12.9:44.6:42.5。产业分布在都市区由内向外表现为“三、二、一”的形式,即在都市核心区内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依次向外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大量由于核心区产业调整而向外迁企业,大量的产业建设需要土地,需要相对集中布置,减少建设投资成本,便于生产和管理。这些都客观需要适当的区域作为产业接纳地。郊区逐渐成为重庆老工业基地主体区域和新型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核心区,扮演着承担“现代工业基地”的角色。 1.3 经济发展基础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力。“1小时经济圈”的GDP从1990年的283.83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1026.61亿元。直辖以后GDP迅速攀升,增加到2006年的3343.93亿元,是1990年的近1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图2 1990年至2006年“一小时经济圈”GDP增长示意图(亿元) 1.4 人口要素的变化 人口是促进都市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引起居住用地和土地利用系统输出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减反映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人口密度的变化体现了区域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以南岸区为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人口大量迁入,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36.85万人猛增至2006年的55.67万人。从图3可以看出,人口增加数量较多的基本都是主城九区除渝中以外的渝北、沙坪坝、九龙坡等近郊区县,而离主城区较远的如南川、铜梁的区县增幅较小。人口的聚集带动了房地产、商业等的发展,推动了郊区城市化进程。 图3 “1小时经济圈”1990年至2006年人口情况(万人) 1.5 政策和资金的保障 城市形态的空间扩展和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直辖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迅猛,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大量增加,政府调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市委、市政府在1997年作出了“振兴重庆经济,以交通建设为切入点”的决定。1998年又提出了“五年变样,八年变畅”的交通建设目标。2000年,提出了“8小时重庆”的理念,将全市交通“五年变样,八年变畅”的建设目标量化为“8小时重庆”这一新的具体目标。2007年,提出用3—5年的时间投资1000亿元对重庆主城区的危旧房全部改造,并请世界级的规划大师对重庆进行重新规划。这些决策对推动人口和中心城区产业向郊区流动,进一步促进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郊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文档评论(0)

5599977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