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相催化作用教学提纲.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均相催化作用;本章介绍的内容包括均相催化的两个主要部分: 酸碱催化作用; 配位络合催化作用;;4.1、酸、碱催化作用 酸、碱催化反应是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中重要的催化反应.如烯烃水合、醇类脱水、烃类异构化、烷基化、脱烷基化、烷基转化、裂化、聚合等反应,皆可用酸(少数用碱)催化之. 酸、碱的定义 Arrhenius的水—离子论; Br?nsted的质子论 Lewis电子论;六十年代, Pearson又提出软硬酸、碱论.; 酸、碱的质子论 Br?nsted 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任何含氢原子或离子皆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上述定义可用简式表示为 酸(A) 碱(B)+质子(H+); 酸、碱的电子论 Lewis 认为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原子团或离子称为酸;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称为碱.前者如H+、Cu2+、AlCl3, BF3等; 后者如OH-,NH3,C5H5N等。根据这个定义,酸碱反应实质上就是形成配价键的反应,如; 软硬酸、碱(SHAB)概念 硬酸:(a)类金属,周期表中的A族,即主族元素)和其他一些电子接受体原子,由于体积小:正电荷高,极化率低,外层电子抓得紧 软酸(b)类金属:(皆过渡金属,即周期表中的副族或B族元素)和其它一些电子接受体原子。体积大:正电荷低或为零,极化率高,外层电子抓得松 硬碱:配位体和电子授体的给予体原子,如极化率低,电负性高:外层电子抓得紧,难失去,称为;;4.2.1.酸、碱的性质 酸、碱性质的完整描述包括三个方面: 种类(即属于B酸、B碱或L酸、L碱), 强度 浓度酸强度表示法. 酸强度表示法: 对B酸来说,所谓酸强度是指它给出质子的能力. 比较酸、碱强度的常用方法是指示剂法. 测酸的指示剂是碱性染料如B, 当与酸作用时:;其共轭酸 (BH+) 离解常数的负对数记为 pKa. 在稀水溶液中,;H0 称为Hammett函数,同上所述,当达到指示剂变色终点时, pKa = H0, H0越小,酸性越强。;均相酸、碱催化反应的一般特点 酸催化羧酸酯的水解反应;碱催化的的乙醛缩合制丁醇醛反应中,催化剂(OH-离子)首先使乙醛离解出?-碳上的氢离子,形成的乙醛基负离子进攻另一个乙醛分子的羰碳原子,最后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丁醇醛。;Bronsted规则 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的酸、碱强度有关,存在如下关系式:;乙酸甲酯水解、蔗糖转化等反应中有类似关系;;碳鎓离子配合物的证明:;Takita R., et al. Org. Lett. 2005, 7, 1363-1366;4.2.3. 酸、碱催化反应特征: 酸、碱催化反应的先行步骤是催化剂和反应分子之间的酸、碱反应. 如为B酸催化,首先由质子与基质分子S作用生成SH+,后者再转化为产物并放出H+. ;(2)浓溶液B酸的催化作用 浓溶液中有些为质子酸催化的反应,也表现出与上类似的规律性,即酸强度越强(H0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化工广泛使用的催化剂中,多数是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而且这类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多数又属于“络合催化作用”的范畴. 4.3.1 引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Roelcn发现的碳基钴氢甲酰化催化剂,和 Nieuwland 发现的用于氯丁二烯合成的氯化亚铜络合物催化剂. 四十年代: 乙炔和一氧化碳化学的发展,进一步说明了过渡金属配合物是有多种用途的催化剂。;五十年代,由于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先后发现了两种重要类型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即烯烃和二烯烃定向聚合的 Ziegler-Natta 催化剂,和乙烯控制氧化的钯盐催化剂。 同时,配位场理论的发展,和金属有机配位化合物中分子轨道图象(如 Dewar-Chatt-Duncanson 成键模型)的提出,对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十年代初:Cossee首先用分子轨道图说明丙烯在 Ziegler-Natta 催化剂作用下聚合的链增长动力问题.;1963—1964年:又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如Vaska 型络合物 IrX(CO)(PPh3)2,Wilkinson 催化剂 RhCl(PPh3)3,和烯烃歧化、二烯烃环齐聚催化剂. 六十年代末,研制出了许多重要的高效负载型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4.3.2 过渡金属离子的化学键合;络合活化;4.3.3 配位催化中的关键反应步骤;Co(CN)53-以及其它一些五配位d7络合物的化学反应能力与典型的有机自由基CX3?-很相似,如;对于d6组态的金属(Cr, Co, Fe),六配位是饱和的; 对于d8组态(Ni), 五配位是饱和的; 对于d

文档评论(0)

150****84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