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教学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起承转合; 1、绝句的起承转合 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承转合”四个字,说起来也简单, 起:即开头、开始。 承:即承上、承接,扩展。 转:即转折、转换;如情与景之间的转换。合:即收合、结尾,回扣主题。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什么要起承转合;怎样来起承转合 ; 绝句创作成功与否,既与起、承有关,更系于转、合。绝句传诵的名句,经常在后两句,特别是尾句常是精华所在,意味无穷,历久弥新,就全诗中起的作用来说,第三句是转舵处,是关键。当代诗论家丁芒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绝句第三句如排球场上的二传手,将所接的球高高地巧妙地托起,第四句作为攻击手,就可突兀、机巧、狠狠地把球打死,“一锤定音,主旨点明,胜负自分”(《当代诗词学》)。;绝句章法的正格,四句依次是起承转合。 ;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欣赏诗歌。;唐代 王之涣的《登颧鹊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眼前的壮景,不由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看得更高更远。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 而宕开一笔,提出问题,由写实转到写虚,由写景转入议论。第四句是合句,紧接第三句而作结,拓宽了诗的意境,升华了诗人的联想,使全诗情随景发,议随景论,揭示了其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欣赏诗歌;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欣赏诗歌; 作业: 1、写一段话,欣赏下面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章法。 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以“送别来实习的老师”为话题,写一首绝句。 ; ;;

文档评论(0)

158****27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