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版】绿地面积计算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 精选 (一)居住区公共 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以绿地边界距宅间道路、组团道路和小区道路边缘1米为准,小区道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缘;临 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 道路红线;临建筑物时算到距建筑物墙脚1.5米,1.5米范围内的绿地按其面积的60%计算为公共绿地。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以外的其他 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算到道路边缘;临建筑物时算到距建筑物墙脚1.5米,1.5米范围内的绿地按其面积的60%计算为绿地;绿地边界对其他围墙、院墙算到其墙脚。 (三)居住区公共绿地内的园林设施(包括亭、台、楼、阁、廊、喷泉、雕塑、假山石、游泳池、硬覆盖地活动场等)占地面积小于该块 绿地面积30%的部分,计算为居住区公共绿地;大于30%的部分,不计算为居住区公共绿地。 (四)地下建筑顶板至室外自然地面,或半地下建筑高出自然地面1米以内,且采用自然山势隐蔽式绿化布置、覆土厚度不小于0.6米的,按其面积的2/3计算为绿地。 (五)独立人工造景水域按其面积的1/3计算为绿地。 (六)零星乔木每株按1平方米计算绿地面积。 (七)行道树的株距不大于8米时,按照其种植长度乘以1米计算为绿地。 (八)空心砖种植草坪的,按其面积的25%计算为绿地。 (九)屋顶和地上架空层的人工绿地覆土厚度不小于0.6米的,按其面积的25%计算为绿地。 建筑物天面(屋顶)上的绿化(可上人),当覆土层厚度大于60厘米时可分别情况折算绿地:三层以下(含三层),乔灌木 覆盖率大于40%,可按绿化覆盖面积的50%折算 绿地面积;四层至六层(含六层)的,可按绿化覆盖面积的40% 折算 绿地面积;六层以上即距地面16米[含16米]以上的天面(屋顶)绿化按10%计入 绿地面积。如覆土大于120cm,乔灌木 覆盖率大于40%的全地下、半地下 屋顶绿化,,可全部计入绿地面积;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8 道路 8.0.1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8.0.1.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 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 断面形式; 8.0.1.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 消防车、 救护车、商店货车和 垃圾车等的通行; 8.0.1.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8.0.1.4 当 公共交通线 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8.0.1.5 在 地震烈度不低于 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8.0.1.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 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8.0.1.7 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0.1.8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8.0.1.9 (取消该款)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 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 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 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 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 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 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 城市道路相接; 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 消防车、 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 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 回车场地; 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 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

文档评论(0)

158****6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