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p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pdf

rsp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RSP 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我厂 1 号 RSP 窑经过 6 年多的运转,系统耐火材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磨损、烧坏现象。SB 室下部掉砖,进而壳体 烧损;SC 室用风不良,导致边壁物料保护层不均衡,局部衬砖磨损严重;斜烟道及鹅颈管侧墙衬砖垮落,由于鹅颈管 结构缺陷,经常结皮和堆料;MC 室断面物料分布不均,物料稀相区炉壁烧损,直至筒体严重变形;因窑尾缩口处风 速低,喷腾能力减弱而塌料;高温级旋风筒分离效率低,导致物料大量返回,内循环增加等。本文依据热工标定结果, 对该预分解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 RSP 窑系统工况分析 热工标定主要参数对比见表 1、表2 ,窑尾高温区工艺流程见图 1。 表 1 预热预分解系统温度变化 ℃ 时间 窑尾烟室 SC 出口 MC 出口 C5 进口 C5 出口 C5 下料管 C4 下料管 三次风温 1997 1 055 1 011 868 875     ~680 2001 1 121 948 902 880 808 750 671 ~600 表 2 RSP 炉的分解进程变化 时间 C4 下料管 SC 室出口 MC 室出口 C5 进口 C5 下料管 1997 14.1 43.2 83.9 92.4 93.7 2001 -08 22.3 38.8 79.3 86.5 88.7 2001 -11 22.6 43.4 85.8 93.2 93.4 注:1997 年数据为南京化工大学硅酸地方国营工程研究所的热工标定结果,SC 室出口指斜烟道出 C5 进口等同于鹅颈 管出口。  图 1 窑尾高温区工艺流程 1.1 三次风温度及其对 SC 室工况的影响   由表 1 可见,三次风温度和入炉生料温度分别只有 600℃和 671℃。入炉生料温度低主要是由于 C4 锥体及下料管 增开人孔门较多,外漏风量和散热损失增加引起的,通过加强管理,隔热堵漏后完全可以解决;三次风温度目前基本 稳定在 560~580℃,提高的余地很小。其原因是:我厂采用单筒冷却机,经过多年的运转,内部装置所遭受的磨损和腐 蚀不断加剧,而且增加了砌筑耐火砖的长度,熟料停留时间短(约为 30min),出机熟料温度高(~290 ℃) ,使热效率本身 就不高的单筒冷却机热回收率进一步降低(1997 年热工标定结果为 56.6%) 。   三次风温度是影响分解率和燃尽率的重要因素。较低的三次风温度导致炉内煤粉着火速度减慢,形成滞后燃烧, 特别是 SC 室内煤粉是在纯助燃空气中燃烧,助燃空气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粉燃尽率,三次风温度低,即使分 解炉多加煤,SC 室内温度也不会高,反而会加剧煤粉滞后燃烧。从表 1 和表 2 可以看出,SC 室生料出口温度和分解 率分别是 948℃和43.4% ,结合入炉生料表观分解率已达22.6% 的实际情况,说明 SC 室内的分解反应极低,煤粉燃烧 状况不理想。 1.2 MC 室及其鹅颈管   由于 SC 室内煤粉燃尽率及物料分解率低,使得绝大部分的燃烧及分解反应在 MC 室内进行,进而加重 MC 室及 鹅颈管的燃烧负荷,致使 MC 室炉壁烧损。   从总体而言,MC 室 A 侧衬料烧损较轻,残存耐火砖厚度普遍在 50~70mm ,而 B 侧耐火砖残存厚度仅有 40~ 50mm,多处有烧蚀掉砖( 图2 中的a、b 两点) ,且掉砖在托砖板上下两侧,托砖板烧损表现为B 侧的近半圈严重烧损, 而越靠近 A 侧(进料端)损坏程度越轻。从以上现象可初步断定,由于托砖板表露于高温热气中,将其热量传给筒体, 筒体受热膨胀,硅钙板与之脱离,顶垮耐火衬料。再结合炉内壁温度的检测结果,A 、B 两侧的炉壁温度分别为 830℃ 和 864℃,证明了A 、B 两侧所承受的热负荷不均衡,B 侧物料浓度低、热负荷高,致使炉壁烧损较 A 侧严重。   图 2 MC 室及鹅颈管结构   鹅颈管的结构缺陷是 RSP 窑系统的最大不足,设计的意图是在不增加预热器框架高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 MC 室与 C5 级的连接段,增加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但预热器呈 2-1-1-2-1 布置,2 个 C4 筒挡住了 MC 室上升的空间, 同时需避开横梁的阻挡,鹅颈管实际结构如图2 所示,形成先拐弯后倾斜(60 °)过渡,如此导致后果有:   1)因MC 室出口变径拐弯,且温度较高(902℃) ,常常引起结皮,每次停窑检修都需要清理。   2)结皮形成缩口,使炉内阻力增大,阻碍 MC 室内料气的流通,增大了物料在炉内的返混度,直接引起 MC 室内 单位容积物料负荷的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物料由窑尾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