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 第十五讲 派并不是某,个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派别,它应该指可能 发生在在何时期的、有创新精种 明超越传统的艾学群 的所我,为了与1980年代上半崩出现的现代派相区别,屏 指称1980年代后期出现的 式方面大胆创新的 讨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先锋派 的重新发掘。1980年代初期乃至 0年代上半期,中国 文学,直在追寻现代主义潮流,那个时候使用“现代派 和新潮”来描述文学方面的创新行为,而在很天程度上,它 称的也就是 的先锋派虽然不是 组织的流派,但它显然已经 比较固定的界定,这个称 呼的基本含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的创新意识 试图在艺术形式方面开创一条道路,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 风格的年轻作者,主要有莫言、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 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村、吕新等人 他们影响了1990年代更年轻一代的作者 马原 下列首发置 版 残雪 莫言 一、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马原 、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 马原 1986年10月18日《文艺报》发表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 的“向内转”》文,这篇文章概括了西方自现代文 以来的文学“向内转”的发展趋势,并且由此来审视中 国新时期的文学,认为在诗歌领域、小说领域都出现了 向内转”。他指出: 粉碎“四人帮”后,文坛上岀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 的小说作品,例如所谓“三无小说”。这些小说,其 并不就是没有“情节”、“人物”和“主题 而只 在割舍了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 之后,换来了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 杂性、感受的真切性。这类小说,成就高下不一,但共 同的特点是:它们的作者都在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 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构筑起 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小说心灵化了、情绪 化 诗化了、音乐化了。小说写得 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 新的不说,在辆牲了 某些外在的东西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 马原 鲁枢元似乎要用“向内转”的理论概括现代主 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全部走向,甚全于要把 但是理论概括面过大,反倒对当时的历史转向 的独特性描述得不足。尽管如此,鲁枢元已经 是相当緻锐了,他抓住中国代文学在8年 形李运动銓子的点中撤退下来,回到文学本 求创作的资源。“向内转 关注人的情感、心理,更注重文学的表现形式 和语言风格,更注重作家个人的经验和记忆 总之,从原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极端强调反映 外部现实的那种叙事方法,转向了探索人的内 在情感和文学本身的艺术性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