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PPT演示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 2011级行政管理2班 20110704310088 许宇刚 在开篇之前,笔者要说明一点:对于费老的《乡土中国》,笔者认为是一篇一气呵成的艺术品,分其而论,会有种破坏美感的难忍之感,故14章一一而浅谈。 第一章:乡土本色 费老反复提一个词“乡土”,他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认为这样的一句话突出了乡村和土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最有乡土气息的当然是乡村,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9亿多。农民无疑是与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与其说是中国的社会具有乡土性,倒不如说是中国的农民或是乡村。土对与农民来说也是命根,因为扎根土中,他们才能世世代代的繁衍下去。因此费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说明了“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正是农民劳作和住宿的固定性,才会形成无数的聚集地,人与人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不是孤立排斥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往来,增进了感情。这与现代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单调,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第二章:文字下乡 不知何时起开始有了城市人与乡下人的间隙,城市人多半看不起乡下人的,嫌弃乡下人脏、愚、穷。说乡下人愚是以什么为评判依据? 其实,费老所说“乡下人与城市人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他们的知识比不上城市人,而并不是智力有问题”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抵制“扫盲”运动。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然而中国的乡村又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文字的重要性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人们在传递信息上的阻隔除了空间上的,还有就是时间上的。对于时间上的阻隔,乡下人也并不一定是采用文字的形式。乡村社会的生活是很固定的,他们不同于游牧民和工人,所以祖先们耕作劳动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们的经验。他们可以口耳相传,而不一定就要用文字记载。 第四章:差序格局 费老从“差序格局”这一角度探究了中西方的不同点,“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的清楚不会乱”。 “中国社会则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取得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讲的是交情;而西方社会争的是权。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的“差序格局”与西洋的“团体格局”造就了这两个社会不同的道德观念。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团体格局下的西洋人的团体意识很强。 中国的“差序格局”就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一格局的道德体系往往是克己复礼。 而西洋社会则如费老所说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究其所上,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重人伦,等级分明,而西洋社会经过两次文化思潮,平等自由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注定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格局。 第六章:家族 费老认为在中国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都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在西洋社会就显得不重要了。为了避免混淆,费老提出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角度来研究。 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这其实也就是对家和故乡的依恋之情。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春节来临之际不畏旅途劳累,纷纷归家与亲人团聚?就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第七章:男女有别 费老提出“感情定向受文化规定”的观点。对此,我产生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感情的定向不只是受文化的规定也许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自身的内部原因。受外部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我国古语有云“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就验证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第八章:礼治秩序 社会的形成必然会产生相关的社会制度,这些制度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法律就是其中一种。通常,我们认为,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我们则是人治或者是礼治社会。 如果非要比较礼治和法治到底哪一个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我或许会选择礼治。因为礼治是主动的,它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而法治是被动的,是法律强迫的。 第九章:无讼 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不一定要找显著具有标志性的官方的东西,反而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风俗更能体现出社会的变迁。正如讼师的称呼的变迁折射出社会性质的变迁。这是进入法治社会的

文档评论(0)

WJD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