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认定.pdf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论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认定 摘 要 过失可以被纳入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范围,一直受到学 界的认可。然而,纵观我国司法实践中防卫过当的认定,几乎都是故 意犯罪。防卫过当中防卫人的过失罪过是否继续存在也受到部分学者 的质疑。本文认为防卫过当中防卫人的主观罪过应当包括过失与故意。 此外,学界中对于防卫人的主观罪过的研究仅仅论及过失和故意的成 立与否,并未深入分析其认定及具体行为表现。并且,通过案例检索 以及学理考察,发现在理论及实务上对防卫过当中防卫人的主观罪过 存在认识偏差,为了匡正,力图为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认定 提供理论建构与适用途径。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证: 第一章,分析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认定困境,主要为司 法困境以及背后对过失防卫过当存在不当的学理质疑。在司法实践中, 存在故意防卫过当的认定倾向、防卫过当限度条件的认定不明确、防 卫过当的量刑情节适用不完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司法机关将防 卫行为的有意性等同于犯罪故意、对防卫过当限度条件的认定不足、 对防卫过当中减免处罚规定与过失的关系处理错误。有学者提出,防 卫过当中防卫人的过失罪过存在立法否定及适用困境。具体为:防卫 过当限度条件的规定排除了防卫人的过失罪过,以及减免处罚规定与 过失罪过形式在适用中不兼容,并且特殊防卫的规定使得过失防卫过 当没有适用意义。 第二章,针对第一章中提出的问题,对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 过的认定误区进行澄清及匡正。其一,立足于防卫过当的立法规定, 结合学理及实践,对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认定误区进行澄清。论证防卫 过当中防卫人的过失罪过有其学理、立法、司法依据。其二,针对“防 卫行为是有意的,防卫过当未必是故意”进行说明,矫正故意倾向的 思维路径。 第三章,为解决以上问题,从三个方面规范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 观罪过的认定。首先,为更好地接受防卫过当中故意与过失的并存, 介绍防卫意图中的防卫行为有意性,认识到防卫行为是防卫意思与攻 击意思并存的行为。论及防卫意思与攻击意思并存是防卫行为的天然 1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过的认定 属性,借以彻底澄清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故意的认定误区。对防卫 意图通过二元行为无价值论的学理分析,防卫意图仅要求防卫认识的 存在,而防卫意志不必要,是为纠正学界中存在的对防卫过当罪过形 式排除直接故意观点。据此证明本文观点:防卫过当中防卫人主观罪 过的多样性,应当包括直接与间接故意、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其次,对过失防卫过当的具体行为展开分析,规范过失防卫过当 的司法认定,通过界定实践中过失防卫过当的行为模式以及认识错误 处理规则的坚守来论证。防卫过当中存在认识错误,防卫限度的认识 错误,应当坚持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则,认为其阻却故意的成立;一般 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当行为人不具有结果 预见可能性以及结果回避可能性时,认定成立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 任。 最后,由于故意与过失的防卫过当有着明显的认定要素与适用情 形的区别,司法实践的认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防卫过当中防卫 人主观故意与过失的区分。 本文认为,防卫过当中的防卫人在过失罪过下,对防卫起因、防 卫时间、防卫对象具有明确认识。同时,对自己的防卫行为采取的强 度及所要造成的结果具有明确认识,防卫人对该认识具有过失。表现 为:或是错误地判断了防卫起因中不法侵害的强度,或是错误地判断 了防卫对象的身体能力,或是错误地判断了自身防卫行为的强度,该 错误是由于防卫人主观上的轻率、不注意引发的,使得其行为达到了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最终“造成重大损害”结果的发生,该过当结 果是客观上可归责于防卫人的,属于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下的 防卫过当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过失防卫过当有着具体的行为表现。 主要包括:实施防卫行为前,对不法侵害人采取劝说、退让的方式, 以期避免发生肢体冲突。实施防卫行为过程中,多采用躲避、退让等 防御方式;所持防御工具与不法侵害人的攻击手段相同或对等;所实 施的防卫行为欲制止不法侵害,却由于行为失误或不法侵害人超出预 期的行为致使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过当结果发生。防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