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河南科技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王运兵教授 大豆灰斑病 (一)发生特点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或蛙眼病 , 一般在6月上中旬叶上开始发病, 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 鼓粒期为发病盛期, 7—8月份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成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 受害减产20%—30%, 同时百粒重下降, 品质降低。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病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后,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苗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常造成缺苗。成株期病害流行与降雨量、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二)防治技术 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药剂防治: 除在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外, 在大豆花荚期, 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克, 兑水400千克喷雾。 大豆花叶病 (一)发生特点 大豆花叶病的病叶症状在叶片上呈典型的花叶症状,一般在嫩叶上花叶症状明显,而在老叶上则常不明显。常见的花叶症状有三种:一是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 的斑驳,皱缩较严重,叶脉褐色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片的叶缘向后卷曲,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二是皱缩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而皱缩,叶片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常使叶片皱缩呈歪扭的不正型,植株矮化,结荚少。三是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肉眼观察有轻微淡黄色斑驳,摘下病叶透过日光见有黄绿相问的斑驳。一般抗病品种或后期感病植株多表现此症状。 1、侵染循环 大豆花叶病毒在种子内越冬,病毒存在于成熟种子的胚部和子叶内,成为初次侵染来源。播种带毒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尔后发展成系统性侵染,称为第一次侵染。大豆的褐斑粒与病毒一般呈正相关,即病毒高的褐斑粒率也高。 ? 在田间,病毒扩大再侵染,亦称第二次侵染,主要是大豆蚜、菜蚜、蚕豆蚜等的传播。蚜虫在病株上取食30分钟后,移置到健株上30分钟就可传毒。但已带毒的蚜虫经取食其他作物后病毒就会消失。如以马铃薯长须蚜作试验。当其在不加害作物的情况下,病毒在虫体内可保存8.5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经1次加害大豆或非这一病毒能侵染的马铃薯等植株,病毒即已消失。   2、发病条件 病毒病的发生除与种子带毒量有关外,在田间直接与传毒昆虫的数量有关,与有翅蚜迁飞的关系尤其密切。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活动和病毒的繁殖,发生就重。一般是在有翅蚜出现高峰期后15天左右,田间普遍发病。 (二)防治技术 1.精选大豆种子 播种前要严格筛选种子,人工仔细挑选出感病的大豆粒,清除褐(黑)斑粒,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2.治蚜防病 及时喷药灭蚜,将蚜虫消灭在点、片阶段,是防治大豆花叶病的关键。防治蚜虫的药剂有:每亩用10%吡虫啉(扑虱蚜、虱蚜净等)可湿性粉剂20~30克、3%莫比朗乳油30毫升,对水4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2.5%绿色功夫乳油50毫升、20%辉丰快克乳油30~50毫升,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 3.药剂防治 在大豆苗期,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同时,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病毒病,每公顷用2%菌克毒克水剂1.7~2.25公斤,对水450公斤喷雾,或每公顷用20%毒A可湿性粉剂900克,对水450公斤喷雾。 大豆根结线虫病 (一)发生特点 大豆根结线虫病为土传病害,连作地发病重,偏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有利于线虫发育,砂壤土或瘠土壤发病重。主要危害根部,受害植株表现好黄化,矮小,下部叶片似焦灼状,引起早期脱落,根瘤内有线结虫。被害植株生长迟缓、茎叶短小而枯黄,花期推迟,荚少而小,子粒不饱满,严重时不结荚,甚至全株枯死。 大豆根结线虫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带虫土壤是主要初侵染源。通过农机具、人畜作业以及水流、风吹随土粒传播。根结线虫在土壤内垂直分布可达80厘米深,但80%的线虫在40厘米土层内。连作大豆田发病重。偏酸或中性土壤适于线虫生育。砂质土壤、瘠薄地块利于线虫病发生。 (二)防治技术 1.选播抗病品种。 2.控制传染源 发病地块根茎要清除烧毁,使用过的农具要清除干净后再到无病地使用。实行3—4年轮作,发病较重要实行5年以上轮作。 3.增施有机肥 要多施马粪、绿肥等有机肥料,促进大豆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试验证明,亩施有机肥1500-2500公斤,发病率可显著减少。 4.药剂防治重病田块可施药进行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于表层20厘米的土壤中,与种子分层施用。每亩可用0.1

文档评论(0)

勤劳的小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