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读书不等于学习.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悟人生]读书不等于学习 读书不等于学习   前几天,有个同事攻读在职学历,碰到钢结构的题来问我和几个年轻的同事,无一例外,我们都不会。这时有人就说,你们不是大学里学过吗?的确,我们在大学里学过这门课,但是我们现在确实凭空解答不了钢结构设计的问题。   一   我想起第一次用英语和外国人对话,那是2001年左右在北京,还是初中生的我显然有些紧张,有几个老外听不懂我的话,我需要再重复一遍,他们才能明白。而且他们的回答很简短,也许是对于我这个异国陌生人的天生警惕或是不屑,也许是料想我英语表达能力有限,不敢用复杂的单词来难为我。   到了2009年工作以后,我和几个同事从北京经停香港飞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我们连在首都机场司空见惯的“国际中转”的英文都不会表达,至今我仍然记得internationaltransfer这个词组。更不爽的是我们在机场丢了几件行李,按规定我们要办找回行李的手续,其中有一项是描述行李的包装、尺寸、大小、颜色、物品等等。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只填了几个粗浅的形容词。这时候也许“理屈词穷”这个成语恰好能描述我们的心态。   中国人开设英语课的时间并不短了,到现在也有一百五十多年了,这还不算教会学校。晚清名臣李鸿章的提议,1862年开同文馆,《航海述奇》的作者张德彝是第一批十名毕业生之一。但是直到现在,英语课还是“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外来和尚的经也不好念。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环境,我们没有类似《走遍美国》的情景,走遍中国,回响在耳边的也是各种方言。所以英语和英语课,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应试工具而已。   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天都要用到英语,也断断续续自学,还翻译过一些东西。到2014年的时候,我已经参与尼泊尔当地的谈判,将自己写的中文布告翻译成英文。   这与我所处的环境有关系。所以后来当我独自一人从博茨瓦纳经约翰内斯堡和多哈飞回北京的时候,我已经能够自己在多哈机场用无线网络和母亲聊天了。所以当南非的地勤用蹩脚的中文问我登机牌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就是听不懂。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学习。   二   可能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读书和学习是可以划等号的。有一天晚上,我曾想在家里朗读,老婆却制止我说不要影响四邻休息。其实读书本来是要出声的,可是现在很多时候读书似乎和出声没有什么关系,比如阅读理解题,只需要文字表述,不需要抑扬顿挫。   其实中国人是会出声读书的。很多书也是出声读才有味道的,比如《诗经》,无非就是先秦的民歌歌词集。再比如《长恨歌》在当年风靡一时。白居易在写给其挚友、著名诗人元稹的《与元九书》中说:“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中文的平仄、抑扬顿挫,都是需要读出来才能感受到的。至于京剧的念白,更是非常有韵味的。哪怕是相声的贯口也是有节奏的,我前几天曾经试过《满汉全席》的大贯口,老婆直接打断了我。所以不要说读书,单单是如何“读”,就是一门大学问。   出声读书和静默浏览肯定是有速度和效果上的差别,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很多人的读书沦为“快餐”文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梦想只能在校园里实现,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事情后无来者。   当然,现在有很多书,是没法读出声来的,比如摄影集,你只要去欣赏即可,比如绘本,你可以开放理解,自由阐释。有些阅读并不需要文字,当然更不需要出声读。   不过对于大多数文字的来说,还是读出声来最好。   三   我在开篇遇到的那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困惑过。不过转眼就想明白了。我们是人,不是电脑,不可能过目不忘,终生铭记。刀刻斧凿的碑石尚且有磨灭不辨的时候,更何况肉眼凡胎的我们。即使是世外高人,终日青灯为伴,诵经念佛,他们也不可能闭目成诵。这是自然规律,不太可能打破,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做不到,我们不能苛求。况且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不免有一心二用、三亲六故、七情六欲,不能指望我们是会走路的书柜。就好比你把刚下的鸡蛋都放到筐子里,你让下蛋的母鸡去辨别,它不大可能一下就找得出来。   用母鸡下蛋来打比方也许不雅观,但现在我们用的“学习”这个词,却是从生物学中来的。百度百科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我觉得这是对学习这个词最完美的阐释——学会之后,经常实践。恐怕这样才能学得会、用得好、记得住。我想起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欧阳修的《卖油翁》

文档评论(0)

我思故我在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部分用户下载打不开,可能是因为word版本过低,用wps打开,然后另存为一个新的,就可以用word打开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